導語:養生的作用有許多,如增強體質、預防疾病、改善心態等功效。每個季節的養生方法是不一樣的,最近小編有些朋友想來了解一下,入伏后養生小常識有哪些?入伏后飲食的養生注意事項有哪些?一起來看看
入伏后養生小常識
1、少吃生冷,注意養氣
三伏天天氣炎熱,中醫認為暑為陽邪,其性炎熱升散,容易傷津耗氣,所以養生尤其要注意“養氣”。
有的人常在酷熱的三伏天里喝冷飲解渴,雖然當時過癮,但其實一方面耗傷陽氣,影響脾胃功能,另一方面也造成了血管的急劇收縮,阻礙了血液循環,其實并不利于體內散熱。
2、切忌過度運動,注意養心
中醫認為“汗為心之液”,出汗過多易損傷心氣,心氣不足會導致情志的變化,如精神萎靡、打不起精神。
從營養學角度來說,身體排出大量汗液,會造成一些礦物質的流失,如鉀、鈣、鈉等,這樣就容易引起疲倦乏力、萎靡不振,甚至心慌氣短、惡心嘔吐等中暑癥狀。
所以,三伏天養生應避免過度運動、大汗淋漓,要保持身心愉悅、心情暢達。
3、適當堅持戶外運動,注意養陽
中醫講求“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太陽是自然界中陽氣的源泉,夏天陽氣不斷增長,正是我們人體補充陽氣扶助正氣的好機會,應該適當地曬太陽,使氣機通暢,促進機體陽氣的積存和壯大,為秋冬天防病治病打下基礎。
入伏后飲食的養生注意事項
1、多吃生姜
俗話說:冬吃蘿卜夏吃姜。姜具有溫補的作用,三伏天可以多吃點姜,補補陽氣。生姜辛溫,有散寒發汗,化痰止咳,和胃,止嘔等各種功效。三伏天喝點姜茶,生姜,大棗,紅糖或冰糖適量,泡水就行。姜茶一年四季都可以喝,但是夏天是最適宜喝姜茶的季節。有人可能要問,夏天本來那么熱,再喝姜茶豈不更熱,有個小技巧給大家分享一下:姜不要去皮,就不會過熱了。因為中醫講生姜為寒包火,姜皮寒,姜本身溫熱,如果不去皮,本身不會出現燥熱的情況的。
2、多吃冬瓜
冬瓜排濕效果非常好,冬瓜皮更甚,冬瓜皮本身就是一味排濕利尿的中藥。冬瓜中含有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膳食纖維、微量元素、維生素等成分,營養價值非常豐富,能夠極好的補充身體需要。伏天也是冬瓜成熟的季節。此時冬瓜中的碳水化合物既能補充身體水分,又可以有效清熱解暑,健體消腫。而在排除身體濕氣方面,冬瓜中富含的鉀離子能夠不斷的幫助身體進行排濕,利水消腫、清熱解毒。
3、多吃帶心蓮子
蓮子中含大量蛋白質、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以及微量元素并且還有天門冬素和蜜三糖。而蓮子心含有蓮心堿、異蓮心堿等多種生物堿,味道極苦,有清熱瀉火之功能,還有顯著的強心作用,能擴張外周血管,降低血壓。入伏后多吃蓮子可清暑祛火,化濕祛痰。蓮子芯的味道雖苦,但可清心火,降壓,對心慌、失眠多夢的人食用效果非常好。
4、多吃紅豆
實際上就是中藥赤小豆。紅豆中含大量的蛋白質、氨基酸、微量元素、維生素等。中醫講,赤小豆性平、味甘、無毒,有滋補強壯,除濕健脾的功效。將紅豆煮成粥之后,紅豆的營養更容易被人體吸收,對人體的滋補也更加有效。紅豆薏米粥現在炒作的很火,確實祛濕健脾養胃和胃效果很不錯,但是注意,最好還是用炒薏米,因為生薏米本事祛濕化濁作用弱于炒薏米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