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小年是過年前要經(jīng)歷的一個傳統(tǒng)節(jié)日,北方人們臘月二十三過小年,南方則是在臘月二十四這天過小年,雖然時間不同,但是習俗活動是相似的。那么,過小年吃什么傳統(tǒng)美食?小年飲食習俗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南北方小年食俗的介紹,一起去看看吧。
過小年吃什么傳統(tǒng)美食
1、糖瓜
古話說“二十三,糖瓜粘,灶君老爺要上天”。傳說灶王要到天庭匯報家家戶戶一年的行為,它有上通下達,聯(lián)絡天上人間感情,傳遞仙境與凡間信息的職責。在它上天之時,人們供它灶糖,希望它吃過甜食,讓他上天多給人間說點好話,來年生活會更幸福。另一種是說人們想用黏牙的糖瓜黏住灶王爺?shù)淖欤屗麆e在天庭說人間的壞話,以免得愛吃喝的人們受到處罰。
2、粘糕
每年臘月廿三是吃粘糕的日子,家家戶戶都會蒸粘糕,粘糕用黃米、紅棗等為原料,香甜勁道,入口綿軟,有“年年高”的吉慶之意。另外,海南人用椰子作配料趕制椰糕用來食用并祈福,寓意“年年高”的吉慶之意。
3、湯圓
很多地方在過小年夜的時候都會選擇吃一些美味的湯圓,并且種類繁多,花樣齊全,但是小年為什么吃湯圓呢?這是因為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更加的圓滿一些,而且也能夠和自己的家人更加的團團圓圓。
4、火燒
祭灶這天除吃灶糖之外,火燒也是很有特色的節(jié)令食品。每到臘月二十三祭灶這天,城市中的燒餅攤點生意非常興隆。
5、餃子
在民間有“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因此每逢新春佳節(jié),餃子是不可缺少的美食。在北方小年的晚上大家都習慣吃餃子,寓意為給灶王爺送行,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送行餃子迎風面”。
6、米餅
農(nóng)歷臘月廿三,民間俗稱“小年”,廣西武宣、桂平等地民間有做米餅的習俗,吃米餅有“團團圓圓”的寓意。米餅是用糯米粉作主料,芝麻、白糖、花生、作配料,放入模具打制成圓形,再經(jīng)高溫蒸熟,吃起來別有風味。
7、年粽
南寧人有過小年吃“年粽”的習俗,年粽是新年吉祥的象征,俗話說:“年粽年粽,年年高中(粽)”。年粽跟端午節(jié)的涼粽不一樣,它是有餡的,其外貌有大有小,有長有短,有圓有扁。剝?nèi)ト~子后,皮是糯米,餡是綠豆和豬肉,也有人放自己喜歡的食品做餡料。
小年飲食習俗有哪些
北方
我國一些地區(qū)在過節(jié)時都有特色飲食習慣。例如北方過小年除了吃餃子,也有流行吃炒玉米的,將炒玉米和麥芽糖結合起來,有點類似于花生糖或者米花糖,嘗起來特別酥脆香甜。山東吃面花,每一家都要制作這樣的面點,花饃,團圓餅,壽桃,普通的面在巧手中變成了一個又一個形態(tài)各異的糕點,好看又好吃。農(nóng)村地區(qū)家家戶戶要蒸花饃,放上紅棗什么的,還流行做豆腐,買豆腐,炸豆。河南這個地方會在小年這個時候做火燒吃,因為是用火烤的,因此也寓意來年紅紅火火。
南方
南方在這一天習慣吃粽子,也取了粽子的好寓意年年高中(“粽”)。在廣西的一些地區(qū),小年的時候家家戶戶都會做米餅來吃。以糯米粉為主料的圓圓的外皮,里面包上甜甜的餡料,吃起來香甜可口。也寓意著團團圓圓,生活美滿。會買整根的甘蔗來吃,寓意著來年的生活可以“節(jié)節(jié)高”。年糕也是取了它的諧音“年年高”。這個寓意和北方吃糖瓜也是一樣的,希望在這一天灶王爺能上天言好事,來年能夠帶來吉利的東西,財源廣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