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法器指的是在道教的儀式中,所要用到的各種法器,而這些法器都各有各的作用,也都有各自的能力,不過并不是所有人都懂得一樣法器會發(fā)揮怎樣的作用,接下來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道教法器中,木魚是什么?
可能感興趣》》道教四大天師分別是誰?
木魚,打擊樂器。原為佛教“犍稚”稚本為木制,如后世所謂的“板”。在《五分律》卷十八中說:“諸比丘不知以何木作犍稚,以是白佛。佛言:除漆樹毒樹,余木鳴者聽作。”而《大智度論》卷二中說:大迦葉尊老往須彌山頂,撾銅犍稚。依此可知,后世亦用銅制犍稚。此外,《大比丘三千威儀》卷下中說有五事須打犍稚,此五事即中說有:“一者常會時(shí),二者旦食時(shí),三者晝飯時(shí),四者暮投盤時(shí),五者一切無常。”關(guān)于其打法,《四分律疏飾宗記》卷八中說:“創(chuàng)疏而輕,漸急而重,將欲了時(shí)漸細(xì)漸沒,名為一通,如是至三,名日三通。于最后通聲沒之次,大打三下,或二或一,以表聲絕。”的民族樂器。明王折《三才圖會》:“木魚,刻木為魚形,空其中,敲之有聲,……今釋氏之贊梵吹皆用之”。清代以來流行于民間。
起源
根據(jù)黃兆漢先生在南宋謝守灝《混元圣紀(jì)》卷八所記略同,末云:“宮觀有木魚自茲始也”。
可見,道觀在唐玄宗開元十三年(725)已開始使用木魚,比司空圖的記載早了一百多年。由上可知,木魚最初是長形的,不僅用于召集道徒,也用于講經(jīng)。衢州即今浙江衢州市,由衢州道觀獻(xiàn)石魚可知,在此之前,衢州或江表的道觀已用石魚來召集道徒或講經(jīng)。為什么將玉石刻成魚形呢?原因無非有二:其一,魚為祥瑞之物;其二,迷信魚形器物能發(fā)出更響的聲音。這一風(fēng)俗其實(shí)在六朝就有了。
南朝宋劉敬叔《異苑》卷二云:
晉武帝時(shí),吳郡臨平岸崩,出一石鼓,打之無聲。以問張華,華云:“可取蜀中桐材,刻作魚形,打之,則鳴矣。”于是如言,音聞數(shù)十里2。
可見,西晉時(shí),人們已用桐木刻作魚形,用作擊打之器。
1988年在四川金堂縣楊柳鄉(xiāng)出土的漢代石棺有拴馬、魚、鐸的畫像,如下圖3:無疑,懸著的魚同鐸一樣應(yīng)是一種鳴器,這就是說漢代民間已有使用魚形鳴器的習(xí)俗。四川漢代石棺畫像多系神仙傳說,四川又是道教的發(fā)源地,很可能四川道教已經(jīng)使用魚形鳴器。
但可以確信的是,晉宋時(shí)期,道觀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木制的魚形器物。《異苑》卷七云:
湘君廟位于洞庭湖君山,因湘妃而聞名。蔣道支刻木為魚,中空,頗類似于后世的圓形木魚,只是用途不同罷了。可見,道觀使用木魚雖然始于唐代,但其源頭卻在漢晉。
五代王定保(870-約955)《摭言》云:
天竺長老自然不知道木魚的來歷,而卞法師的解釋也不過是自欺欺人。其實(shí),此時(shí)僧舍懸用木魚最多也不過一百來年歷史。但奇怪的是,在釋道相爭甚烈的唐代,寺院仿用木魚,卻沒有招致道士的攻擊,以致于佛教徒將木魚的發(fā)明系于佛的名下。
唐代道觀使用木魚的風(fēng)氣,一方面淵源有自,一方面與唐玄宗的喜好有關(guān),而寺院也漸染此風(fēng),則從一個(gè)方面反映了釋道相激的事實(shí)。
不過其實(shí)木魚就是以前的犍稚,就是兩塊長方形的木,日本從唐代引進(jìn)的佛教還保留敲擊犍稚誦經(jīng)的習(xí)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