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盡鉛華最早指的是古代女子在做什么
卸妝。鉛,古代用于化妝,華,外邊的華麗。意思是洗掉偽裝世俗的外表,不施粉黛,不藏心機,具有清新脫俗、淡雅如菊的氣質?,F(xiàn)在的含義是指從低俗中脫離出來,一種世俗的改變。
中國婦女使用妝粉至少在戰(zhàn)國就開始了,最古老的妝粉有兩種成分,一種是以米粉研碎制成,古粉字從米從分;另一種妝粉是將白鉛化成糊狀的面脂,俗稱“胡粉”。因為它是化鉛而成,所以又叫“鉛華”,也有稱“鉛粉”的,兩種粉都是用來敷面,使皮膚保持光潔。
關于米粉的制作方法,在《齊民要術》里有比較詳細的記載,最原始的制粉方法,是用一個圓形的粉缽盛以米汁,使其沉淀,制成一種潔白粉膩的“粉英”,然后放在日中曝曬,曬干后的粉末即可用來妝面。由于這種制作方法簡單,所以在民間廣泛流傳,直到唐宋時期,人們制作米粉,仍然采用這種方法。還有一種香粉,是用粟米制作,類同上,只是最后再加上各種香料,便成香粉,由于粟米本身含有一定的粘性,所以用它敷面,不容易脫落。和米粉相比,鉛粉的制作過程復雜得多,從早期的文獻資料看,所謂鉛粉,實際上包含了鉛、錫、鋁、鋅等各種化學元素,最初用與婦女妝面的鉛粉還沒有經(jīng)過脫水處理,所以多呈糊狀。
自漢代以后,鉛粉多被吸干水分制成粉末或固體形狀。由于它質地細膩,色澤潤白,并且易于保存,所以深受婦女喜愛,久而久之就取代了米粉的地位。除了單純的米粉、鉛粉以外,古代婦女的妝粉還有不少名堂,如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宮人段巧笑以米粉、胡粉摻入葵花子汁,合成“紫粉”。唐代宮中以細粟米制成“迎蝶粉”。
在宋代,則有以石膏、滑石、蚌粉、蠟脂、殼麝及益母草等材料調和而成的“玉女桃花粉”。在明代則有用白色茉莉花仁提煉而成的“珍珠粉”以及用玉簪花合胡粉制成玉簪之狀的“玉簪粉”。清代有以珍珠加工而成的“珠粉”以及用滑石等細石研磨而成的“石粉”等等。還有以產地出名的,如浙江的“杭州粉”(也稱官粉);荊州的“范陽粉”;河北的“定粉”;桂林的“桂粉”等等,粉的顏色也由原來的白色增加為多種顏色,并摻入了各種名貴香料,使其具有更迷人的魅力。
近半個世紀以來,隨著考古工作的深入開展,大批妝粉實物相繼出土,有的盛在精致的缽內,有的安裝在絲綢的包里,最有特色的是從福建福州出土的南宋妝粉,被制成特定形狀的粉塊,有圓形、方形、四邊形、八角形和葵瓣形等等,上面還壓印著凸凹的梅花、蘭花以及荷花紋樣。
古代女子化妝步驟:
第一步:敷鉛粉
古人化妝的第一個步驟是敷鉛粉,作用與現(xiàn)在打粉底類似,都是為了凸顯自己膚白貌美,畢竟"一白遮百丑",鉛粉還能使面容更加白皙細膩。早在早在商朝,用于敷面的鉛粉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這是最普遍的化妝方式。根據(jù)不同的皮膚和不同的妝容效果,還有其他一些粉,如水銀粉、紫粉(在米粉中加入落葵作染色劑,呈淡紫色)、珠粉(宮中妃子用珍珠制成)、干粉(滑石粉)等。
第二步:抹胭脂
古代的胭脂是燕地婦女采用紅藍花葉汁凝結為脂而成。我國古醫(yī)書中記載可用于制作胭脂的原料,還有蜀葵花、重絳,黑豆皮、石榴、山花及蘇方木等,從這些中藥可以提取天然的紅色素來制胭脂,當然這時的胭脂不再是最早意義上的胭脂了,已經(jīng)是一切紅妝的指代。胭脂可以增添好氣色,增加臉部肌膚的紅潤感,制造出粉嫩透明的膚色。
第三步:畫黛眉
戰(zhàn)國沒有特定畫眉毛的材料,女子們就用柳枝燒焦后涂在眉毛上。到了盛唐時期,流行把眉毛畫得闊而短,形如桂葉或蛾翅。元稹詩云“莫畫長眉畫短眉”,李賀詩中也說“新桂如蛾眉”。為了使闊眉畫得不顯得呆板,婦女們又在畫眉時將眉毛邊緣處的顏色向外均勻地暈散,稱其為“暈眉”。還有一種是把眉毛畫得很細,稱為“細眉”,故白居易在《上陽白發(fā)人》中有“青黛點眉眉細長”之句,在《長恨歌》中還形容道:“芙蓉如面柳如眉”。到了唐玄宗時畫眉的形式更是多姿多彩,名見經(jīng)傳的就有十種眉:鴛鴦眉、小山眉、五眉、三峰眉、垂珠眉、月眉、分梢眉、涵煙眉、拂煙眉、倒暈眉。
第四步:點額黃
額黃,又叫鴉黃,是在額間涂上黃色。它起源于南北朝,在唐朝盛行。據(jù)《中國歷代婦女妝飾》中記:這種妝飾的產生,與佛教的流行有一定關系。南北朝時,佛教在中國進入盛期,一些婦女從涂金的佛像上受到啟發(fā),將額頭涂成黃色,漸成風習。
第五步:畫面靨
面靨妝始于宮廷,起初并不是為了裝飾,是在女子的面頰兩旁,用丹青、朱紅等顏料點綴出各種形狀。相傳,面靨妝始于宮廷,起初并不是為了裝飾,而是一種特殊的標記。當某個后妃來例假時,不能被帝王臨幸,又羞于啟齒,就在臉上點上兩個小紅點,女史見了不會列名安排侍寢。后來,面靨逐漸成為一種裝飾,流傳到了民間。
第六步:描斜紅
看過古代一些南北朝侍女陶俑的人一定知道,他們的臉上在眼角旁會有一種像是月牙一樣的紅色痕跡,斜紅始于南北朝,涂抹的深淺、粗細各有不同,在唐代的宮廷中頗受女性歡迎。面部常有月牙形妝容,色澤濃艷,造型古怪,有的還被故意描繪成殘破妝,遠遠看去,宛如白凈的臉上平添兩道傷疤,簡直就是古惑仔電影里的"刀疤妹"。
第七步:點口脂
古時又稱“唇脂”,在管狀口紅出現(xiàn)之前,口脂其實和胭脂是通用的,裝在小盒或者小罐中,用手指直接蘸取、點涂。以前的口紅大都是鮮艷的朱赤色,但是唐宋時還流行過檀色點唇,檀色就是如今的肉色、裸色調,這種口脂的顏色直到現(xiàn)代還在流行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