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季節人們的身體會進入不同的階段,因此也會有不一樣的飲食作息習慣。從古至今,三月三這一天都是非常重要的日子,對于民間人們來說,是采食薺菜的時節,當季的地菜營養價值很高,對身體的幫助很大。
對于中國漢族人們來說,農歷三月三是有挖野菜的習俗,這一天的時候國人有吃地菜煮雞蛋的習俗。薺菜又稱地菜、田兒菜等,是生長在田頭地角的一種野菜。雖說是野菜,卻鮮香可口、營養豐富。民諺曰:“三月三,薺菜當靈丹。”“三月三,薺菜煮雞蛋。”春天正是采食薺菜的季節。春食薺菜也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傳統習俗。
艾葉粑
每年的三月三都是開始制作地方有特色的美食的好時候,其中艾葉粑深受大家的歡迎。艾葉粑又稱蒿子粑粑,是一道傳統的漢族小吃,一般在清明節、寒食節食用。由于農歷三月三與清明節靠近,艾葉糍粑也成了“三月三”必吃的美食。清明前后,是艾草生長茂盛且為鮮嫩的時節,艾葉粑是把清洗好的艾葉用水煮后磨碎,加糯米粉揉成面團,放入芝麻花生等餡料,包成一個粑粑,艾葉粑散發出艾葉的香味。
五色糯米飯
在不少少數民族地區,三月三準備五色糯米飯和彩蛋是非常重要的傳統習俗,其中以壯族人為代表。人們采來紅蘭草、黃飯花、楓葉、紫蕃藤,用這些植物的汁浸泡糯米,做成紅、黃、黑、紫、白五色糯米飯。相傳,這種食品是深得仙女們的贊賞后流傳下來的;也有人說是祭祀歌仙劉三姐的。吃了這種飯,人丁興旺,身體健壯。彩蛋則是歌圩中男女青年用以交際傳達情感的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