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的喪葬觀念基本上繼承了中原漢民的傳統(tǒng),如相信靈魂不死,重視福、壽、孝、喪禮講究排場,特別重視風水等。相信靈魂不死的觀念。繁縟的葬俗首先來源于靈魂不死的觀念,古人認為人活著是靈魂依附于肉體,而死后靈魂與肉體就分開,靈魂是能夠獨立于肉體之外的,具有超人的力量。因此把靈魂當作神秘的對象加以信奉。舊時人們對待死人在歸天路上的種種復(fù)雜儀式都是以靈魂的虛擬存在為前提的,那死去的人似乎仍然是一個生命需要人們?nèi)リP(guān)愛。客家人的喊驚習俗是這一思想的全體體現(xiàn),當?shù)匦『⒏忻鞍l(fā)燒或其他病癥發(fā)生時就要由孩子的母親及其他中老年婦女燒香燭喊驚,認為小孩生病是因為靈魂離開了孩子的肉體,及時叫回靈魂孩子就相安無事了。
古人相信人的靈魂在生前與死后是一脈相承的,人生有現(xiàn)世與來世,由此推斷世界也有陽界與陰界,根據(jù)靈魂不死的觀念,人死了以后要進入另一個世界就是那個人們稱作陰朝地府的地方。客家人相信因果報應(yīng),認為善惡到頭終有報、多做善事能夠蔭子蔭孫,今世不好死后也能得到好報。諸如此類的說法雖有懲惡揚善之意其本意并不是很壞的,但這迷信說法給人們帶了沉重的心理負擔。
客家人的喪葬方式多沿用古中原的傳統(tǒng),以土葬為主,多用棺葬,解放以后隨著政府的倡導逐步實行火葬。另有合葬、撿金(改葬又稱“作風水”)、做生意、野葬等習俗。因篤信靈魂不滅的觀念,舊時客家人對墓穴向來特別重視,一如生人起房,叫“陰宅”,猶重風水,凡筑墓葬必請風水先生選日子、時辰、選墓地、看朝向等。
喪葬禮可以說是人生禮儀中最為繁瑣復(fù)雜的一種。它的儀式較多,是其它許多禮儀所不及的。同時,這種禮儀也最莊嚴、隆重。客家人的喪葬儀俗繼承了漢文化傳統(tǒng)的許多突出方面,如孝道、宗法制等,都在這種禮儀中體現(xiàn)出來。同時由于長期流遷以及與當?shù)赝林慕涣髋c融合,使得客家的喪禮形成了自己民系獨有的新的特點這些特點體現(xiàn)在客家喪葬儀規(guī)上顯得既溫情脈脈,極富人情味,同時也有幾分嚴苛和冷峻。
送終——客家傳統(tǒng)習俗認為凡人年在六十虛歲以上因老、病而死的,都算壽終,稱之為“喜壽”,也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白喜事”。對于這種正常死亡,家人在心理上、物質(zhì)上早有準備,兒女子孫都要在死者臨終前日夜守候,跪在跟前聆聽遺囑,哭泣盡哀并燒紙禱拜死者“升天”,是謂“送終”。客家人對送終一事相當重視以沒能跟老人說上話為終身遺憾,所以聞?wù)f父母或其他至親病危消息一般都要立即趕回,盡最大可能見上最后一面,因此即使不遠千里也要日夜兼程趕回。
報喪——報喪是指喪家向親戚鄰里報告死訊、喪期、葬期。一般小殮后,喪家即將死訊報告親朋好友,以便他們在大殮及時前來吊唁。報喪的形式有口頭的,也有持卜文的,后世還發(fā)展出來在報紙上登卜告報喪。民間一般以口頭為主,即孝子或長孫親往報喪,對那些至親好友尤其是如此,否則禮數(shù)不到,對那些較為疏遠的則捎個口信即可。
裝殮——裝殮是指把死者裝裹、放入棺材。古禮裝殮分大殮(入殮)、小殮。三日小殮,五日大殮,或次日小殮,三日大殮。這也是和所謂三月下葬的舊俗相應(yīng)的。后世一般家庭停喪時間較短,入殮也就比較及時,大多臨終空好壽衣,第二天便裝殮入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