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p id="m40ya"></sup>
  • 
    
  • <kbd id="m40ya"></kbd>
    <samp id="m40ya"></samp>
    <ul id="m40ya"></ul>
  • 更多精彩內(nèi)容,歡迎關注:

    視頻號
    視頻號

    抖音
    抖音

    快手
    快手

    微博
    微博

    道教與贛南客家人的喪葬禮儀

    文檔

    道教與贛南客家人的喪葬禮儀

    道教與客家人的民俗活動息息相關。然而,關于道教與贛南客家人喪葬禮儀關系的論述,目前尚屬少見。于都是贛南中部一個典型的客家縣份,由于受周邊客家縣市的影響,這里保存和流傳著許多傳統(tǒng)習俗,其中喪葬禮儀的習俗保留得較為完整,也頗有特色。本文即以于都縣為例,就道教與客家人喪葬禮儀的關系問題展開研究。文章采用文獻資料和田野調查資料相互結合參證的辦法,從介紹于都道教的淵源、派系及教義入手,進而分析于都喪葬禮儀的儀式過程及散居正一道士在其中的作用;并就于都喪葬禮儀的特點、長期存在的原因及其功能和消極面進行了探討,提出了幾點粗淺的看法,以求教于學界同人。一、于都道教的淵源、派系及教義。
    推薦度:
    導讀道教與客家人的民俗活動息息相關。然而,關于道教與贛南客家人喪葬禮儀關系的論述,目前尚屬少見。于都是贛南中部一個典型的客家縣份,由于受周邊客家縣市的影響,這里保存和流傳著許多傳統(tǒng)習俗,其中喪葬禮儀的習俗保留得較為完整,也頗有特色。本文即以于都縣為例,就道教與客家人喪葬禮儀的關系問題展開研究。文章采用文獻資料和田野調查資料相互結合參證的辦法,從介紹于都道教的淵源、派系及教義入手,進而分析于都喪葬禮儀的儀式過程及散居正一道士在其中的作用;并就于都喪葬禮儀的特點、長期存在的原因及其功能和消極面進行了探討,提出了幾點粗淺的看法,以求教于學界同人。一、于都道教的淵源、派系及教義。

    道教與客家人的民俗活動息息相關。然而,關于道教與贛南客家人喪葬禮儀關系的論述,目前尚屬少見。于都是贛南中部一個典型的客家縣份,由于受周邊客家縣市的影響,這里保存和流傳著許多傳統(tǒng)習俗,其中喪葬禮儀的習俗保留得較為完整,也頗有特色。本文即以于都縣為例,就道教與客家人喪葬禮儀的關系問題展開研究。文章采用文獻資料和田野調查資料相互結合參證的辦法,從介紹于都道教的淵源、派系及教義入手,進而分析于都喪葬禮儀的儀式過程及散居正一道士在其中的作用;并就于都喪葬禮儀的特點、長期存在的原因及其功能和消極面進行了探討,提出了幾點粗淺的看法,以求教于學界同人。

    一、于都道教的淵源、派系及教義

    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東漢后期,沛國豐人張陵于順帝時修道于蜀中鶴鳴山,自稱是太上老君“授以三天正法,命為天師”,“為三天法師正一真人”,(1)尊老子為教主,奉《道德經(jīng)》為基本經(jīng)典,傳播五斗米教,標志著道教的創(chuàng)立。隨后,道教廣泛傳播,遍及大江南北,成為與儒、佛并列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三大支柱之一。那么,道教是何時傳入于都的呢?1992年新編《于都縣志》說道教傳入時間未祥。我們可以看看道教在贛南的足跡,也許能得到一些答案。東晉時,著名的道教理論家、煉丹家葛洪曾來到贛南,并在平固(今興國縣)結廬修道。清同治《贛州府志》有載:“葛洪,字稚川,丹陽句容人,究覽典籍,好神仙導引之法,嘗過平固,見山水靈秀,結廬其地,鑿池洗藥,留詩曰‘陰洞泠泠,風珮清清,仙居永劫,花木長榮’”。(2)作為道教的一代大家,葛洪在晉代就在于都鄰縣興國從事道教活動,這無疑會促進道教在于都的傳播和發(fā)展。唐代,道教受到李氏王朝的推崇,其勢力發(fā)展迅猛,地處偏遠的于都縣也不例外。同治《于都縣志》記載了一位真人梁守樸的事跡:“梁真人,名守樸,唐時于縣北斗山紫霄觀學道。道既成,聞于朝,遣殿使持節(jié)來召”。但他不愿奉召,于是略使小技,“遂登木杪,接浮云而去。使懼無以復命,自刎山下。相傳今祠祀北斗山神即使也。”(3)在于都的道觀學道而成的梁守樸能名聞于朝廷,并施道法而致殿使自刎,由此可見道教在于都的發(fā)展程度。到了明代,更是名道輩出。如趙宜真,先好儒學,后“棄儒,從曾塵外者學道,初授清微諸法,聞張?zhí)烊瞄L春邱真人之道,因又事焉,并熟金蓬頭,金液內(nèi)外丹訣,又師李全究白玉蟾之學。”(4)可謂是道教各派之集大成者。他在洪武年間定居于都紫陽觀,修煉還丹,以道法為百姓服務,并廣收門徒。他的弟子劉淵然、邵以正及其再傳弟子喻道純等都是名震京師,荷九重眷。劉淵然在洪武癸酉年(公元1393年)被明太祖召至京,見于便殿,賜號高道。洪熙間(公元1425年),封為“沖虛至道,無妙不為,光范演教,莊靜普濟長春真人”,(5)領天下道教事,賜二品銀章。邵以正于宣德二年(1427年)召至京,七年(1432年)授道錄司右正一,正統(tǒng)十二年(1447年)升左正一。景泰二年(1451年)賜號“守元沖靖高士”。后因奉旨祈雪有功,封“妙悟靜虛宏濟真人。”著有《忠孝錄》、《名醫(yī)纂集》等書。(6)喻道純于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召見便殿,授“體元守道悟法高士”。成化十一年,復封“安恬養(yǎng)素,沖虛湛然,演法靖化普濟真人”,領道教事,賜二品銀章。受統(tǒng)治者恩寵至極。(7)名道士的迭出屢現(xiàn),促進了道教在于都的發(fā)展。

    道教在漫長的發(fā)展歷程中有許多派別,它們相互消長又相互融合。于都道教屬于何派系?它又是何時從何地傳過來的呢?就這些問題,筆者走訪了于都道教協(xié)會籌辦小組的幾位負責人及劉石城、劉志文、張秀龍、曾金寶等幾位道士,并翻閱了1999年于都道教協(xié)會籌辦小組編寫的《話說道士》一書。書中說:“道士分為五階:天真道士、神仙道士、出家道士、在家道士、祭酒道士。……在我于都縣范圍內(nèi)的主要是散居正一派道士,即在家道士。”既然道士主要是散居正一派道士,那么于都道教也屬散居正一派了,這與贛南客家人宗教信仰的特點不謀而合的。客家人素有勤勞刻苦、自強不息的精神,盡管他們在不同程度上信仰宗教,尋求精神慰藉,但是又不完全甘于消極頹廢,逃離塵世。這種可以散居鄉(xiāng)、鎮(zhèn)、村的正一派道教既滿足了他們精神有所寄托的心理需求,又符合客家人的傳統(tǒng)精神,因而散居正一派道教能在于都得到廣泛傳播。

    道教正一派為龍虎山、茅山、閣皂山“三山”符錄派系的總稱。于都的正一派究竟是從哪一山傳過來的呢?筆者所走訪的道士,包括于都道教協(xié)會主要負責人張秀龍先生都說是從龍虎山傳過來的張?zhí)鞄熣慌伞#〒?jù)稱以前有關這方面的記載,但在文革時期被燒毀,因此其傳入年代、師承等問題尚需進一步考證。)這些道士的說法是有一定根據(jù)和道理的。首先,張?zhí)鞄燒埢⑸秸慌勺蕴浦撩鞫际艿匠⒌亩鲗櫍I全國道教事。唐玄宗在天寶年間冊封了正一派的張陵太師,謂:“后漢張?zhí)鞄煟踢_元和,德宗太上,正一之道,幽贊生靈。”(8)促使了正一派在日后的興盛。經(jīng)過兩宋期間十幾代張?zhí)鞄熀笏玫呐Γ埢⑸秸慌山K成為官方所指定的道教諸派首領,被視為道教正宗。元明時期,從第三十六代至五十一代天師,代代皆受到當朝皇帝的隆渥,皆被封為天師、真人或太真人,主領三山符錄,掌管江南乃至全國的道教。于都道教自稱是從龍虎山傳過來的,等于說自己出身于名門正宗,故道士們自稱是張?zhí)鞄燒埢⑸秸慌桑诤艽蟪潭壬鲜沁@種依附名門的心理使然。其次,正一道適合于都客家人的民情風俗習慣,正如明太祖說正一道是“特為孝慈子親之設,益人倫,厚風俗,其功大矣哉!雖孔子之教明,國家之法嚴,旌有德而責不善,則尚有不聽者,縱有天聽,行不合理又多少。其釋道兩家,絕無繩衍糾繆之為,世人從而不異者甚廣,官民之間,若有喪事,非僧道難以殯送。”(9)正一道以齋醮祈禳為職事,擅長于符錄法術,形式簡單易懂,內(nèi)容迎合現(xiàn)實,這很適合客家人的風俗習慣,因而于都客家人容易接受并信奉正一道。最后,正一道的“三山”中龍虎山離于都最近。龍虎山在江西貴溪,在“三山”中是唯一與于都地域相同、距離最近的一山,這有利于道教的傳播,尤其在交通不便的古代更是如此。關于于都道教上述來源的說法,也可以從同治《于都縣志》得到一些印證。如“劉淵然,贛人,初為祥符宮道士,師陳方外,受先天正一雷法。”(10)名道劉淵然所受的“正一雷法”,正是正一派第三十代天師張繼先,吸收了內(nèi)丹、禪宗與理學,把道教傳統(tǒng)的道與其相融合,并順應內(nèi)丹術興起之趨勢,學修內(nèi)丹,改進符錄道法而形成的新道法。這說明,至少在明初,于都道教中就有正一派了。

    據(jù)劉石城、曾金寶等道士說,于都散居正一道主要有靈寶教和普安教兩派,區(qū)別它們的標志主要是看做香火時打鼓手的坐向,靈寶教的打鼓手面外(天),而普安教的打鼓手面向里(地),但他們做香火時的功課、科儀都相同。《經(jīng)》主要有《太上洞玄靈寶無量度人尊經(jīng)》(10卷)、《太上三元三品三官真經(jīng)》(30卷)、《太乙尋聲救苦寶經(jīng)》(90卷)、《南無大慈太悲觀音救苦妙經(jīng)》(120卷)、《冥府硤石血湖經(jīng)》等等。《懺》主要有《太上慈悲九幽拔罪大法皇懺》、《太上慈悲道場三元生天減罪水懺》、《太乙慈父東宮救苦寶懺》、《太乙冥府十殿朝王懺》、《冥府硤石血湖圣懺》、《東獄圣懺》等。《科》主要有《頒赦科》、《拜奏科》、《冥路科》、《召亡科》、《車夫科》、《蒙山科》等等。正一道在于都的主要活動是做香火,其目的是超度亡靈、祈求福祗。我們可以從他們的《經(jīng)》、《懺》、《科》等看出于都正一派的一些教義:

    第一、以“三清”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為首的多神崇拜。

    “三清”乃三洞之尊神,統(tǒng)御諸天神靈,為神王之宗,飛仙之主,宇宙萬物皆為所創(chuàng)。除“三清”之外,天神、地祗、人鬼、諸仙真、歷代有名的帝王將相及思想家等都被視為神靈。如在《拜奏科》中道士要拜奏的神有:帝師先天玄元六上帝;高上各霄七天尊;大羅法界的諸天大帝、丞相、宰輔帝君及一些上帝天尊;法主九天雷祖、太陽神、月亮神及滿天星君;天、地、水三宮及上清諸階法主,上圣高真;諸位開先始祖大教主;各方雷神、冥府各王、各官;城隍社官;地方各案尊神等等近千尊神。還分了等級,拜奏時一般位尊者居前,位卑者居后。

    第二、對其信徒尤其是道士有一定的戒律。

    對一般的善男信女提出三皈五戒。在《冥路科》中提及,“三皈”指:一皈依道,二皈依經(jīng),三皈依師。“五戒”指:一戒不可殺生害命,暗搶殺;二戒不可偷盜,謀財害命;三戒不可冤天恨地,忤逆君親師;四戒不可大稱小斗,摻砂和有;五戒不可奸淫改椿限。對道士的要求更高,如張宇初的《道門十規(guī)》中規(guī)定道士“凡系本宗科典經(jīng)書,齋醮道法,詞意榜語,義當貫熟該通,潛心究竟,出處默語,修習為常。行有余力,若有儒之性理,釋之禪宗,更能融通一貫,猶為上士。”他認為一名合格的道士最起碼要熟悉本教經(jīng)典道法,要成為“上士”則得能融會貫通道、儒、釋。于都道教協(xié)會籌辦小組在1999年針對道士編寫了《道教三皈依戒與九真妙戒》。書中“三皈依戒”是:第一皈身,太上無極大道,永脫輪回,故曰道寶;第二皈神,三十六部尊經(jīng),得聞正法,故曰經(jīng)寶;第三皈命,玄中大法師,不落邪見,故曰師寶。“九真妙戒”是指:一者克勤,愛國守法;二者敬讓,孝養(yǎng)父母;三者不殺,慈救眾生;四者不淫,正身處物;五者不盜,惟義損己;六者不嗔,兇怒凌人;七者不詐,陷賊害身;八者不驕,傲忽至真;九者不二,奉戒專一。對于道士除了要求皈依道經(jīng)師三寶外,在個人修養(yǎng)、救度眾生上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

    第三、于都道教吸收了佛教的一些教義,宣揚靈魂說和因果報應說。

    從道教的一些經(jīng)文來看,他們認為人死后靈魂不死,且有生死輪回,因果報應。如果生前積德行善,那亡魂就能超度并順利投生;如果生前行兇作惡,那亡魂就要歷經(jīng)磨難且不得投生或投入牛豬等畜生類。道教在其經(jīng)文中描繪了十八練獄的苦楚,令人望而生畏。如在《十王懺》中有:“拷番前項,連枷帶鎖;銅椎鐵棒,刀山劍樹;鐵灌匣床,盍石镕銅;爐炭鍋湯,鋸解磨檔;油煎火熬,破肚翻腸;剮皮剜眼,割舌悲傷;灰河畜生,寒水風霜;孤生獨死,枉死跌傷;絞車血湖,奈河橋上;邦都禁洞,阿鼻獄堂。(11)以上諸獄,苦痛難當。之所以要經(jīng)歷這些磨難,是生前做過種種惡、造過種種孽的惡果。如搬弄口角是非,撒謊騙人得割舌;女性因血污穢陽間,死后得經(jīng)硤石血湖之獄。人生前難免會有過失,那么每人的亡魂都要經(jīng)歷種種陰森恐怖、殘酷無情的煉獄,更有甚者不得投生。亡魂要避免如此遭遇,生人只有請道士做香火,通過念經(jīng)拜懺做科來消除其罪愆,減免冥府要遭受之苦。

    第四,其宗旨是安魂度亡,賜福于人,勸善戒惡,驅邪祛淫。

    于都道教協(xié)會籌辦小組宣傳的《道行修養(yǎng)》中說“道教素以敬天祀祖,修道行教,濟世利人為宗旨。道教齋醮科儀的目的是道士通過誦經(jīng)拜懺,祈禱神明,達到內(nèi)以解脫生身以來諸多罪過,外以闡揚祖師無上大道。朗誦仙經(jīng),可以使心興神明相交通,是修道者欲登仙境的階梯。”他們宣揚的這些宗旨可以從一些經(jīng)文中得以體現(xiàn)。如《度人經(jīng)》中說“凡誦是經(jīng)十遍,諸天齊到,億曾萬祖,幽魂苦爽,皆即受度,上升朱宮,格皆九年,受化更生,得力貴人;而好學至經(jīng),功滿德就,皆得神仙,飛升金闕,邀宴玉瓊也;上學之士,修誦是經(jīng),皆即受度,飛升南宮;世人受誦,則延壽長年,后皆作尺解之道,魂神暫滅,不經(jīng)地獄。”(12)誦念道經(jīng),既可度亡、延年,又可升仙。拜懺是懺悔生前過錯,以消除死者罪愆,賜福后代。如《十王懺》說“今為亡者,稽首志心,哀告上帝,俯伏頒恩,超赦亡者,離苦上升,一念皈依,萬類咸享,孝等祥慶,保后安寧,免災除殃,家興人泰,禍殄災消,拜懺已功欽,四奉眾高真,十王神拱扶,萬神眼洞明,無災也無障,永保道心寧。”(13)道士念經(jīng)拜懺除度亡賜福外,他們的《經(jīng)》、《懺》、《科》等都宣揚一種“傾土皈仰,咸行善心,不殺不害,不嫉不妒,不淫不盜,不貪不欲,不憎不媚;言不華倚,口無惡聲,齊同慈愛,異骨成親,國安民豐,欣樂大平”(14)的思想。道教通過深入民間的種種齋醮科儀,在很大程度上對勸善戒惡、安定社會起著積極作用。

    二、于都客家人的喪葬禮儀及道士在其中的作用

    “雩俗,佳者昏禮,而不佳者莫過于喪禮。”(15)喪禮在雩俗中與婚禮相提并論,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因而于都客家人遇親人亡故,都要舉行程序復雜、莊嚴肅穆的喪葬禮儀。由于散居正一道的齋醮科儀及教義與民俗相近,請道士做法事是不可少的。筆者在收集相關資料的同時,于2000年2月全程考察了發(fā)生于于都縣梓山鎮(zhèn)固院村的一場喪葬禮及其道場,現(xiàn)將所見所聞所感描述如下:

    人死了,第一步是進間廟、送終。同治《于都縣志》記載“親死,子泣拜,以鐘于寢前,如親壽數(shù)叩之,謂之送終。”(16)據(jù)本地人所述,這個習俗古今是大同小異的。親人將死,其孝子孝孫們趁其未斷氣之前幫其穿上壽衣,及時送到祠堂的間廟(如沒祠堂,則停在室內(nèi)),這是為了使親人能進入列祖列宗行列,沒有做到這點是大不孝的。進了“間廟”后孝子就置鐘于親人旁敲108下,謂之“送終”。如沒有孝子送終,這會令死者難以瞑目,生者遺憾終生的。入殮之前,除了在死者頭頂放一盞長明燈為其亡靈照明外,還得由孝子或族上男子守在間廟的尸旁。由于死者是在未完全斷氣前送入間廟的,偶爾會有過一天半夜蘇醒過來的,當?shù)胤Q之“還陽”,守尸人也就轉悲為喜,但這種情況是少之又少的。“冬二日,夏一日率就殮。”(17)人死后必須在短時內(nèi)入殮,以免尸體腐爛發(fā)臭。但入殮的時日必須請道士選擇,千萬不能選在犯煞之日之時之刻入殮,這對死者生人都是極為不利的。如果在一兩天之內(nèi)都犯煞的話,只得采取“偷殮”的形式。所謂“偷殮”就是不準奏樂、哭奠,得悄聲無息地將死者“偷入”棺中。自入殮開始得請兩位“禮生”。禮生一般是由當?shù)赜形幕忻娜藫巍K麄兊闹饕氊熓菍懜嫖摹⒓牢暮驮谌霘殹⑸w棺、安靈、變服、鳴慟、請柩、告舉神、路祭、救苦、告后土、落葬請柩、謝墳圓地時主持“小三獻禮”及堂奠時主持“大三獻禮”。

    某人死后,第一件事除了報母舅外就是請道士,由道士擇入殮、出殯的時日。做幾天香火,由死者親屬的經(jīng)濟狀況和孝心來定;從哪天開始起香火,則由道士的忙閑及出殯日期來定,一般是在出殯前結束香火,因此起香火在入殮前或入殮后。

    于都縣梓山鎮(zhèn)固院村的這位死者是男性,2002年2月16日去世,享年66歲,有資格進祠堂起香火,。于都客家人有個習俗,不滿花甲(60歲)或死在外面的人都不能進祖祠的。他家做的是一個大燃燈(相當于做了一個通霄),2月18日起香火,也是在那天晚上7:15分入殮的。筆者親臨現(xiàn)場觀察了做一個大燃燈的全過程。

    2月18日午時,只聽得祠堂里鼓樂齊鳴,嘹亮的鎖吶聲、激越的鼓聲、鑼聲,組成一曲難得的民間音樂,不知事的人根本就想不到會是死了人做香火。這謂之“打鬧子”,既為了安定亡魂、驚醒祖宗、通知神仙,也意味著開始起香火,這就給村里的人通風報信,吸引了一些人來觀看。

    筆者聞樂前往。但見道場設在祠堂中廳,廳中設一香案,香案最前面有一排神像,中間為救苦天尊,左一為三姓真人(張、葛、許三姓),左二為祖師公公(地方神),右一為三官人(天、地、水三官人),右二為觀音菩薩。聽道士說,這些神像是最基本的(即做一個大燃燈時用的),做多些時日的香火,神像也更多。神像前面有些齋祭品,有米酒、豆腐、腐竹、米飯等,再有一香爐。道士有四人(有一個文書)道具有木魚一只,校一副,大鑼一面,中鑼一面,架子鼓一面,鎖吶兩把,小鬧子兩對。

    道士們打完鬧子后,就由一個領頭道士穿上紅道袍進表一次。所謂“進表”就是在鑼、鼓、“小鬧子”齊奏的小樂中,眾道士齊念《拜奏科》的內(nèi)容,念完后把事先寫好的“文書”(包括死者姓名、性別、死的日期時刻,還有只有道士們才看得懂的符錄),在有鎖吶加入的大樂和一陣爆竹聲中燒掉。據(jù)道士們說,這是發(fā)文書給天上神仙和堂上祖宗,讓他們都能來道場超度亡魂,使得亡魂能順利升入天堂,并加入列祖列宗行列。進完表,道士們就回去吃午飯,好為下午更重要的功課打下基礎。

    午飯后又是一陣“打鬧子”,拉開下午功課序幕。下午主要是做“三經(jīng)四懺”的功課。“三經(jīng)”指的是眾道士齊念的《觀音經(jīng)》、《三官經(jīng)》、《東宮經(jīng)》(如死者是女性則念《血湖經(jīng)》)。念經(jīng),就是通過道士們的口,把某天尊、上帝說的經(jīng)文說與主管死者災福的神仙,要其高抬貴手,放亡魂一馬,使其得以超度升天,并賜福其后代。如《三官經(jīng)》全名是《太上三元賜福赦罪解厄消災延命(度亡)妙經(jīng)》,其內(nèi)容主要是說救苦大仙召集天、地、水三官人,聽善男信女齋戒念經(jīng),他們已皈依三元,所以要滅掉死者罪愆,超度亡魂,免受地獄之苦,而染疾將喪的人通念此經(jīng),則是“惡疾不纏,吉星相護,兇妖退散,萬禍永消,千祥云集,通天界福。”(21)并且念了此經(jīng)后,“宅舍光明災難無侵,萬神擁護鬼祟永滅,神力扶持隨心應口。”念經(jīng)的度亡、賜福的功效,在道士的經(jīng)書中認為是毋庸置疑的。“四懺”指拜《太上慈悲道場三元生天減罪水懺》(上、中、下三本)和《太乙慈父東宮救苦寶懺》(如死者是女的,則拜《冥府硤石血湖圣懺》)。拜懺時,由一道士穿上紅道袍,領著孝子跪拜在香案前,眾道士就念《懺》文。拜懺的意義可以從道士口中的《懺》中看出。他們認為人生在世,犯一些過失是在所難免的,即使是搬弄口舌,踩死一只小蟲也是種罪過。人死后就要懺悔生前的罪過,否則亡靈在冥府會受地獄之苦及其后人也會因此遭災,這就得由孝子代替死者跪拜,并通過道士這一中介,把自己的懺悔和誠心表達給天上眾神,使死者眾多罪孽都能滅除,亡魂得到超度,且后代也能免遭災難并受神靈保佑。做完這些功課之后,在晚飯前還得進表一次。

    晚上又是一種鑼鼓鎖吶齊奏的“打鬧子”做開場白,稍后就由一道士穿紅袍進表一次。稍息期間,在靈桌下擺三盞油燈,意為靈魂還生(方言“三”與“生”同音);在棺材邊擺七盞,是產(chǎn)肉體已死(方言“七”與“絕”即死同音);靈桌前空地上擺九盞油燈,此為穿燈之用,共十九盞油燈。油燈擺好之后,一道士身穿青袍,手執(zhí)長白旗,扮成“青衣童子”,領著孝子到靈桌前請到靈牌至道場,“青衣童子”把長白旗交給孝子后,換上“寶刀”,口中念念有詞,并在刀上畫符,后就帶亡靈在靈桌前九燈四周游走。先拜四角,每拜一角要先走圈,每到一角,“青衣童子”都是用刀比劃,口中念念有詞,后一鞠躬,最后走至靈桌正對面時讓孝子下跪,而“青衣童子”只身回到道場,“開通冥路”的科儀就正式開始。“開通冥路”即過陰府十殿,每過一殿,“童子”都讓孝子跪在靈前,而道士們則在道場上念《冥路科》。念時道士分兩組,一組念上兩句,另一組則接念下兩句。在小樂的伴奏下,用當?shù)胤揭舫怀鲆粏栆淮鹗降慕?jīng)文,非常悅耳動聽,如果不是在那種陰森森的氛圍中聽來,幾乎認為是在聽民間對歌。等念到贊詞時,所有樂器齊奏,大樂聲中“童子”手執(zhí)白旗去接孝子捧著的靈牌,從左邊去,繞右邊回到道場,念一段后又帶孝子到靈桌前跪下。每過一殿都要燒冥錢,放鞭炮,“童子”還要把上有死者姓名、死期和道士畫有符的“文書”燒在靈前。過殿的過程皆一樣,只有所念的內(nèi)容不同而已。開通冥路,其實就是由道士扮成的“青衣童子”作為引路人,帶領亡魂參拜陰府十殿王,即“一殿秦廣王,二殿楚江王,三殿宋帝王,四殿伍官王,五殿閻殿王,六殿變成王,七殿泰山王,八殿平等王,九殿都市王,十殿轉輪王”,(22)使得眾王都認識亡者,愿諒其生前罪過,免其苦難,超度生方。過完十殿后就燒籠,至此,一個大燃燈就宣告結束。

    做一個大燃燈是于都客家喪葬禮儀中最常見的一種。做一天半香火,除經(jīng)懺多些外,科儀上多了“蒙山施舍”即超度孤魂;做兩天三夜的,又多了“禁壇潔界”即驅邪祛淫,“放河燈”即超度陳魂;做三天四夜的,另增“蓮燈搭祖”;做四天五夜的,又增“九曲黃河”,“水火煉度”;做五天六夜的、七天七夜的還得增“打砂破獄”。也就是說,做香火的天數(shù)越多,道士做的功課越多,難度也越大,其安靈賜福的功效也就越大。

    散了香火,即可出殯(日期由道士擇好)。出殯是于都喪葬禮儀中場面最大、繁文縟節(jié)最多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在這個過程中,道士除了在祠堂大門上用斧頭錘上符錄外,幾乎就可以收拾行李回家了,而由禮生來唱主角。出殯前把屬于死者的東西,如挽聯(lián)、花圈、祭文等等都放到下廳。死者的配偶(死者是女性則不同)、兒女、兒媳婦、子孫等都要披麻帶孝,孝衣孝帽都是純白色的,如沒有孝衣的,則可把白襯衣翻過來穿,且不可有袋子(口袋),避“帶子”之諱。手拿“孝山竹”,腰別“管繩”(稻草做的腰帶),腳穿黑鞋(上別一小白布),孝子還得在孝帽上扎一個用稻草扎的“釣魚具”。一些送殯的親戚朋友只須在肩上搭塊白布就行了。

    出殯時,要行堂奠禮。死者的女眷們就哭在棺前,如果有兒媳婦、女兒不哭的,族長或母舅可以用“孝山竹”將其敲哭,誰哭得越響,表明誰越有孝心。而孝子孝孫及死者較親的親戚則在禮生的主持下依次行“大三獻禮”(略)。堂奠的告文與入殮、蓋棺大同小異,只是因事略有不同;而祭文更具文采,不僅簡括了死者生平,又表達生者悲痛之情,可謂一首小散文詩。如梓山鎮(zhèn)固院村有一男性去世,他生前為教師,其三個兒子一直很和睦,其幺子在外闖業(yè),禮生為其寫的祭文為“嗚呼!嚴親遽忽赴泉京,可憐兒女淚淋淋;吾父教兒誨不倦,才有和睦大家庭;小三欲展凌云志,報父一片春暉心;奈何蒼天召父去,跪哭靈前希嘗歆。”(24)

    堂奠之后,則是行“小三獻禮”,辭堂請柩。柩由“四大金剛”用手抬到祠堂外的空坪上架于兩長凳之上。女眷們繼續(xù)跪哭在柩前,而孝男們則又行“小三獻禮”,告舉神,其意思是禱告舉神大力士尊神要托起死者之棺,平平穩(wěn)穩(wěn)上山。之后,“四大金剛”大吼一聲,一腳將長凳踢翻,起用扛山棍,一股作氣抬起棺材。人們說如果長凳沒有一腳踢翻,對死者及生人都是不利的,并且抬扛人心里絕對不能疑心棺材的重量,一疑真會加重,讓其無法上路。由吹鼓手、鞭炮手開路,棺材居中,其后跟著由死者長孫或女婿或外孫雙手捧著靈牌且用黑傘遮蔭,接著孝男、親眷、親戚朋友,浩浩蕩蕩一隊人馬按既定路線送死者上山了。路上還有路祭、救苦、女眷跪哭,孝男行“小三獻禮”。救完最后一個苦時,除“四大金剛”及一些人送棺材到墳地上之外,其他的人就可以回家吃出殯齋飯。靈牌則由黑傘遮住原路返回,置于祠堂上廳的靈桌上,以便朝夕祭奠。棺材抬到墳地上,何時落葬,得由地理先生擇好時日。落葬請柩、謝墳圓地時,都得行“小三獻禮”。在圓地時,地理先生站在墳頭高舉一只雄雞,高聲唱喏著贊詞,謂之“呼贊”。之后是發(fā)糧米。死者的子孫,兒媳,女兒等都跪在墳前,前面放一手帕或圍裙,地理先生在每個人面前放上一把之后,高聲問道:“子孫米要不要?”眾人急忙應答:“添子添孫,還要!”一個人分到糧米越多,其子孫、福氣也越多。圓地之后,歷時多日的喪葬禮儀就基本結束,死者親屬也可以輕舒一口氣。至于“三七”“月半”“冬至”“燒新年香”等作為喪葬禮儀的一種延續(xù),僅是一些簡單的祭奠罷了。

    三、對于都客家人喪葬禮儀的幾點認識

    以上我們對于都客家人的喪葬禮儀及道士在其中的作用作了探討。以下就于都客家人的喪葬禮儀的特色以及喪葬禮儀習俗長期存在的原因、功能和消極面談幾點認識。

    于都地處贛南東部,與贛南河東片諸縣交往密切,因而其風俗習慣除反應了河東片的一些特色外,還有其固有的特點。仔細考察于都喪葬禮儀,發(fā)現(xiàn)它有以下的特點。

    第一、源淵流長且非常普遍。據(jù)梓山固院村的老人們講,本村至開基以來就盛行舉辦喪葬禮,且繁文縟節(jié)更多。死了人的人家?guī)缀醵紩k喪葬禮,并都請道士起香火做法事。沒有錢的人家即使是借錢也得做個通霄或“大燃燈”;有錢的人家,做幾天幾夜的香火是常見的。而據(jù)了解,別村的情況也大致相同。像劉石城、張秀文都是出身于道士、鎖吶世家,據(jù)他們說,他們的前輩們及他們自己的主要宗教活動就是度亡做香火,包括做暖譜香火和死了人起香火做法事,而后者是最主要和平常的。同治《于都縣志》載“雩俗,佳者昏禮,而不佳者莫過于喪禮。……而相習行之,久成為俗,無有能不染者。”(25)其歷史之悠久和舉辦之普遍由此可見一斑。

    第二,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相互滲透。喪葬禮的操辦,已經(jīng)成為于都客家人的風俗習慣,而請散居正一道士們起香火做法事,也成為不可少的一部分,并且?guī)в袧夂竦淖诮绦叛錾省S捎谟诙伎图胰饲趧凇⑸屏肌⒄薄⑿㈨樛瑫r又相信人有來世和因果報應,因此他們?nèi)菀捉邮芮倚欧钌⒕诱坏赖慕塘x,使得散居正一道能在于都廣為傳播,以至道士在喪葬禮中起舉足輕重的作用。宗教與風俗相得益彰,使得散居正一道在于都有廣闊的市場,也使得喪葬禮儀經(jīng)久不衰,家喻戶曉。

    第三,道儒融合表現(xiàn)明顯。筆者在考察喪葬禮儀過程及禮生、道士的文字資料中,比較強烈地感覺到了道儒緊密相聯(lián)且相互融合。在喪禮的過程中,儒教的“禮生”和道教的“道士”相處得非常融洽,他們一起在祠堂里各忙其事,道士們時不時叫禮生們抄抄寫寫,而禮生們需要更多的空間做事時,道士則自覺停止做功課,讓其一個清靜、開闊的空間;禮生們也絕不會干擾和影響道士們做功課。從禮生的祭文、告文和道士們念的《經(jīng)》、《懺》、《科》等文字資料中,可以發(fā)現(xiàn)他們的觀點有許多驚人的相似之處。如禮生相信有神鬼、靈魂,提倡人們積德行善,孝敬父母,與人為善,品行端正,這可從祭文和告文中得到反映;道士更是宣揚神靈鬼怪、靈魂不死、因果報應和生死輪回之說,從而勸戒人們要修善行好、敬祖祀宗、敬老愛幼,在《水懺》、《十王懺》、《血湖懺》等《懺》書中這些思想最為明顯。道儒之所以能在喪葬禮儀中達到如此完美的結合,這與客家人信仰的多元性有很大的關系,同時也與道儒皆為中國“土特產(chǎn)”,容易相互融合不無關系。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喪葬禮儀在于都客家人中經(jīng)久不衰,廣為流傳呢?筆者認為主要有三:

    首先,對親人尤其是對父母的懷念之情的驅使。客家人大都是勤儉持家的,忙碌一生,忽因年老或染疾撒手人寰,其親人特別是子女定會深感悲痛;客家人又是最重人情和孝敬父母的,死者兒女和親戚心中的悲凄無以言表,用一定的儀式來表達是合情合理的。從禮生的告文和祭文中幾乎可聞悲歌聲聲,可見淚水淋淋。而正一派道士宣稱,通過起香火,做法事可以使死者的罪愆一筆勾銷,其亡魂可得到超度升天,且還可以賜福后代,這種慰藉和希望正好符合死者家屬的心態(tài)。正是這種懷念死者、祈求福祗的心態(tài)驅使于都客家人死了親人都會操辦一場由禮生和道士主持的喪葬禮儀。

    其次,對鬼魂說和第二世說的相信。于都大部分客家人相信有鬼魂,“生人魂”之說廣為流傳。如在2003年4月的一天深夜,筆者的家人及左鄰右舍都聽到窗外有狗狂吠不止,這已是很久沒有的事,因而引起人們的注意。次日便聽說村上有一老婦人去世,大家說那是那位老婦人的“生人魂”去收腳步,被能察鬼魂的狗看見而狂吠。村里還有一個“真實的故事”。七十年代的一天凌晨四、五點鐘,兩個十三、四歲的名叫劉金鳳和劉美鳳的女孩提著馬燈趕早拾糞,在屋背的一口小池塘邊看見一老太婆在洗衣服,她們暗想她定是半夜尿了床,于是尾隨其后想看個究竟,但跟到一個屋角,老太婆忽而消失,嚇得他們毛骨悚然,奪路而逃,向家人哭訴,其家人安慰說這是老人的“生人魂”,如果被人撞見并且說破了就會沒事的。次日果然聽到那位老人當晚病得奄奄一息,但天亮后又慢慢轉危為安,幾天后竟奇跡般地好起來,又多活了幾年。那兩個女孩也因此得到了老人家兩碗荷包蛋吃(此故事由現(xiàn)居固村下曾屋的劉金鳳提供)。正是人們相信鬼魂說,以致人們也相信第二世說,因此死者的親屬希望通過喪葬禮儀這種形式,讓死者知道自己的孝心,也讓死者帶上一些隨葬品,能在陰間過上好日子;尤其是希望通過道士具有神秘宗教色彩的做香火,使亡魂得到超度,以便順利過上第二世的幸福生活。

    最后,攀比心理作祟。婚禮和喪禮在于都稱為“紅白好事”,這是人生最重大的兩件事。喪禮如果操辦得過于簡單寒酸的話,不僅顯示自己孝心不夠,而且最主要的是,這是非常有失面子的。正是這種“爭面子”的攀比心理,使得人們死了親人都會操辦一場喪葬禮,甚至不惜借錢競相多做幾天香火,多請幾桌齋飯,多置一些隨葬品,把場面搞大。

    于都客家人普遍操辦由禮生和道士主持的喪葬禮儀,除了上述原因外,與喪葬禮儀本身具有一定的功能也是分不開的。其功能表現(xiàn)在:第一、滿足死者親友的心理需要。一個活生生的人忽然永辭人世,他(她)的種種好處便涌上其親友的心頭,而以前的恩恩怨怨也就一了百了。采取某種儀式來彌補這種失落、悲痛的情緒是非常必要的;而作為架起陰陽兩界橋梁的喪葬禮儀正好滿足了這種需要。正如固院村人(包括一些年青人)所說,操辦喪葬禮只是為了心里好過一些。第二,具有教育世人的作用。在喪葬禮中,孝子的跪拜、女眷的跪哭(不哭的得用“孝山竹”將其敲哭)都宣揚了一種孝敬父母長輩的風氣;而道士以人們喜聞樂見的做香火的民間形式,以悅耳動聽的方言唱腔唱出通俗易懂的《經(jīng)》、《懺》、《科》等,宣揚了積德行善、敬宗祀祖的思想。他們還通過一些駭人聽聞的陰間地獄的演說,從反面教育人們要行善。如于都俗語“打花使刁(說謊搬弄口角是非之意),割舌封喉;做惡造孽,千刀萬剮”就是從道經(jīng)中轉伸過來的。第三、發(fā)揚孝順和睦的社會道德。在喪葬禮中,禮生主持的行禮和道士的度亡科儀,都要其孝子三跪四拜,把孝敬父母的美德發(fā)揮得淋漓盡致。在操辦過程中,許多繁雜的事情要大伙商量幫忙,使得平時有矛盾的兄弟、叔侄都忘卻前嫌,攜手共事。在于都辦“紅白好事”尤其是“白好事”是由本姓本房的人相互幫忙,事情辦砸了是丟一姓一房的臉,令旁人瞧不起的。這無疑就促進人們的和睦團結。

    但是,我們應該看到喪葬禮儀消極的一面。首先,它帶有一定的封建迷信色彩。喪葬禮儀中擇日、做風水、忌諱等等把一些毫無聯(lián)系的東西聯(lián)系在一起而成為一種對活人的束縛,這完全是出于一種迷信心理。而通過道士做香火念經(jīng)做功課,就可以解除死者的罪愆,亡魂受度、生人受福,更是無稽之談。甚至有的道士裝神弄鬼、故弄玄虛,甚是荒唐可笑。如“水火煉度”時道士“過火焰山”。他們自稱是神靈附體,事實上任何人都能過的,因為青磚上是木炭而非煤炭,盡管旁人看來火焰熊熊,其實溫度并不高,且腳在上面停留的時間不長,根本不會被燙傷的。其次,它是一種物質上和精神上的浪費。辦一場喪葬禮,動以千數(shù)計。固院村有位80多歲的老人亡故,做了一天半香火,從喪禮開始到圓好墳地,共用去了7200多元。其中給道士596元,禮生150.4元,喪禮中祭品約1520元(包括工錢),做風水約1742.8元,其余的置辦酒席和雜用。她有四個兒子,都是村上首富,這些錢對他們來說容易支付,但對大多數(shù)家庭來說卻是難以承受的。而另一村民的喪葬禮共用2400多元,其中付給道士296元,禮生64元,喪葬祭品等688元(包括棺材錢和一些工錢),做風水698.8元,剩余的為辦酒席和雜用。他有兩個兒子,都是靠手藝吃飯,尤其是幺子有點殘疾,這筆錢對他們來說是種沉重的壓力。除了經(jīng)濟上的負擔外,在精神上也是種折磨。喪葬禮歷時多日,且都在一種壓抑、悲痛的氛圍中要完成種種毫無實際意義的禮儀,這簡直是種精神的催殘。再強壯的男子一場喪葬禮下來都得瘦上幾圈,很多人說這是種花錢買罪受。“死了爺娘,失勢三年”,說的就是這種雙重的但無實際意義的浪費造成的后果。

    四、結語

    喪葬禮儀是贛南客家人風俗習慣的一部份。而于都的散居正一道以其獨特的教義和儀式,深入民間,與喪葬禮儀這一習俗相結合,使得于都喪葬禮儀頗具特色。它的長期存在有其深刻的社會歷史原因和自身功能。但是我們也應看到其消極的一面。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們思想觀念的改變,喪葬禮中許多不切實際甚至是封建糟粕的東西會逐漸被人們拋棄,尤其是道士的做香火,這種花錢騙死人、害生人的舉動,越來越令人反感、生厭,最終會被人們摒棄的。 (羅勇:贛南師范學院客家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碩導;劉東榮:江西省贛州市第一中學教師)

    文檔

    道教與贛南客家人的喪葬禮儀

    道教與客家人的民俗活動息息相關。然而,關于道教與贛南客家人喪葬禮儀關系的論述,目前尚屬少見。于都是贛南中部一個典型的客家縣份,由于受周邊客家縣市的影響,這里保存和流傳著許多傳統(tǒng)習俗,其中喪葬禮儀的習俗保留得較為完整,也頗有特色。本文即以于都縣為例,就道教與客家人喪葬禮儀的關系問題展開研究。文章采用文獻資料和田野調查資料相互結合參證的辦法,從介紹于都道教的淵源、派系及教義入手,進而分析于都喪葬禮儀的儀式過程及散居正一道士在其中的作用;并就于都喪葬禮儀的特點、長期存在的原因及其功能和消極面進行了探討,提出了幾點粗淺的看法,以求教于學界同人。一、于都道教的淵源、派系及教義。
    推薦度:
    為你推薦
    資訊專欄
    熱門視頻
    相關推薦
    客家喪葬禮俗 贛縣客家喪葬習俗 客家人的二次葬文化背景淺析 成都客家的傳統(tǒng)喪葬禮儀介紹 神農(nóng)架打喪鼓的百代民風 荊楚民間舊時殯葬習俗 儒家的孝道喪葬觀 什么是非喪 什么叫喜喪 中國傳統(tǒng)葬禮主要過程 基督教婚姻誓言中英文版 中國傳統(tǒng)婚禮習俗的流程 傳統(tǒng)結婚禮儀程序的15個步驟 天體總星系 祭灶節(jié)小年習俗 祭灶節(jié)灶神灶君的傳說 祭灶的日期 祭灶的風俗 祭灶的飲食 祭灶的小歌謠 初終薩喪葬習俗 炎帝的祭祀 什么叫做三寶葬 出喪出殯送葬的擇日儀式 什么是公歷什么是陽歷陰歷 太陽的內(nèi)部結構是怎樣的 星期與禮拜有什么不同 北斗星與月建有什么關系 星期起源與由來 地球的基本數(shù)據(jù) 太陽的傳說 關于日食和月食 地球與年月日的關系 春節(jié)怎么過春節(jié)的習俗 除夕的相關詩詞歌賦 春節(jié)七郎射夕的傳說 春節(jié)貼春聯(lián)和貼門神的傳說 春節(jié)萬年創(chuàng)建歷法的傳說 除夕熬年守歲的傳說 除夕有什么活動
    Top 色噜噜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女人精品视频国产灰线|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精品尤物 | 91精品免费观看| 亚洲精品网站在线观看不卡无广告|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天堂久久| 中日韩产精品1卡二卡三卡| 国产欧美精品123区发布| 亚洲国产精品lv| 国产精品午夜久久| 日韩精品一线二线三线优势| 国产成人精品无码片区在线观看| 日本精品自产拍在线观看中文 | 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美女| 性虎精品无码AV导航| 人妻精品久久无码专区精东影业| 久久91这里精品国产2020| 欧洲精品一卡2卡三卡4卡乱码| 5555国产在线观看精品| 国产美女久久精品香蕉69 |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99| 亚洲福利精品电影在线观看| 99精品全国免费观看视频| 精品福利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久久国产精品99久久久久久牛牛| 国产线视频精品免费观看视频| 国产成人久久精品| 在线播放精品一区二区啪视频| 国产精品国产精品国产专区不卡| 久久久无码人妻精品无码| 久久91精品国产91久久麻豆| 久久青青草原精品国产软件| 精品3d动漫视频一区在线观看| 色妞WWW精品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天天看大片特色视频| 精品三级AV无码一区| 久久久免费精品re6| 久久中文字幕2021精品| 国产成人精品无码一区二区| 国产网红无码精品视频| 中文字幕精品久久久久人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