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原始社會時期是指從原始人群開始出現一直到夏朝建立為止的這一漫長的歷史時期。原始社會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第一階段,人類出現,原始社會也就產生了。
在原始社會早期舊石器時代,人類只能制造簡單的石器,通過狩獵和采集維持生活。新石器時代母系氏族得到了全盛,產生了農業和畜牧業,磨光石器流行,并發明了陶器。在新石器時代末期,人類已使用天然金屬。到了公元前3000~前2000年左右,人類學會了制造青銅,進入了青銅時代。這一時期,生產力有較大發展。隨著農業和畜牧業在生產中地位的提升,男性逐漸取代女性取得了社會的主導地位,父系氏族公社形成了。處于原始社會的人類生產力水平很低,生產資料都是公有制的。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出現產品的剩余之后,就出現了貧富分化和私有制,隨之也出現了階級。許多文明的原始社會解體后都進入了奴隸社會。在原始社會時期,人類創造了象形文字,產生了原始宗教和圖騰崇拜,藝術也在這一時期產生了。
中國境內,在距今五十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初期,原始人群曾利用天然崖洞作為居住住所。到舊石器時代后期,即距今約五萬年以前,中國原始社會開始進入母系氏族公社時期。中華民族的祖先早就在黃土地層上挖掘洞穴,作為居住之所。新石器時代,黃河中游的氏族部落,在利用黃土層為壁體的土穴上,用木架和草泥建造簡單的穴居和淺穴居,逐步發展為地面上的房屋,形成聚落。從全部挖掘在地面以下的袋穴,上升到半在地下的淺穴;從露天的穴口,到用樹枝等在穴口上搭蓋遮蔽風雨的棚罩。穴居時代積累了對黃土地層的認識和夯筑的技能,在搭蓋穴口頂蓋的過程中也積累了木材性能的知識和加工的經驗技巧。穴口周圍堆土培實,以防地面水流入穴內;頂蓋上留出洞口,以便排煙通風等等;這些措施,逐漸形成了某些固定的屋頂形式。在南方某些低洼或沼澤地區,還從巢居逐步發展出樁基和木材架空的干闌構造。這些可以看作建筑的起源。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的西安半坡遺址、臨潼姜寨遺址等可以看到當時的聚居點已經是有規劃的形式,半坡遺址中顯然已能分出居住、燒制陶器、墓葬等區域范圍;居住區的中心有一座“大房子”;居住區外圍挖有寬而深的壕塹,作為防護之用。
可以認為,在原始社會時期,中國建筑的特點已經開始萌芽。半坡遺址中許多小房子全都以一個大房子為中心,這種原始社會的生活方式,竟然如此深刻長久地遺傳下來,后來發展成為集合若干單體建筑組成“組群”的總體布局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