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齡的小說聊齋中塑造了許多天姿國色的女鬼形象,但對于生活中的我們來說,所能在腦海中想到的鬼怪形象應該還是丑陋、恐怖的。可是在西藏,在阿里地區那片最荒無人煙的高原上,卻有著一個美如天賜的“鬼湖”。
第一次知道“鬼湖”是在一本有關西藏攝影的畫冊上。畫冊的名字已經不記得了,只記得那是一位攝影師多年在西藏生活采風的作品集。其中有關風景的照片都很精美,但又大多難以記住,因為對于那些聞名遐邇的雪山圣湖,人們早已熟悉了他們的樣貌,即使會因為時間與空間的不同而帶來些許的變化,但也終究缺少那種驚艷的新奇。但隨著畫面一頁一頁的翻過,我的雙眼突然感到了一種期待中的閃亮。
一片深藍寂靜的湖水,一彎金色閃耀的沙灘。這就是畫面的主體,簡單而又美麗。另一個讓我記住它的原因就是它的名字:“鬼湖”——拉昂措。
拉昂錯,位于阿里地區普蘭縣境內,海拔4574米,藏語意為“有毒的黑湖”。與“世界的中心”圣湖瑪旁雍措僅是一路之隔。從即烏寺前往普蘭縣城的公路就從這一“圣”一“鬼”兩湖之間穿過。風光同樣美麗,湖水同樣是藍得心醉,可卻被扣上“鬼湖”的惡命,被打入另冊。其實“圣湖”“鬼湖”原本同為一湖,由于氣候變化,湖泊退縮,水面下降,才由一條狹長的小山丘把它倆分開。
之所以將拉昂錯稱為“鬼湖”,很有可能是因為它是一個咸水湖。湖周圍沒有植物,沒有牛羊,甚至除了那些慕名而來的游客,拉昂措周邊甚至沒有當地的居民,沒有生機,一片死氣沉沉。而與它緊緊相連的“圣湖”瑪旁雍措卻是一個充滿了生機的淡水湖。至于這一現象的成因,有許多科學的解釋,但我在此卻更愿意說上兩個人們的想象。
相傳,兩湖水底之間有宇宙之門,將兩湖之水暗中相連。圣湖和鬼湖的水質完全不同:圣湖的水清爽甘甜,鬼湖的水卻苦澀難咽。這兩極的對立讓人不禁會想到本尊與佛母相擁的大象征:宇宙乃至一個蟲子的精神是和諧統一。正邪本是兩個對立面,而在這里卻相安無事,和平共處。鬼湖和圣湖在同一座雪山下生存,沒有仇恨沒有戰爭,只有相互廝守著億萬年的蒼涼歲月。
而在那套曾經暢銷一時的藏地小說《藏地密碼》中,作者將圣湖和鬼湖的命名歸咎于了一場決定西藏歷史的戰爭。一千多年前,神山岡仁波齊腳下,圣湖與鬼湖之間,象雄與吐蕃,這兩個當時西藏高原上最大的實力在此決一死戰。那是生命的奔跑,那是死亡的競賽,神山為之抖動,圣湖為此巨浪滔天。待到硝煙散去,雄鷹折翼,狼尸橫陳,吐蕃陣中人與獒的組合打敗了象雄王國狼與大金鵬的組合,跟著再橫掃象雄十萬大軍,光照之下,再無敵手。那一戰驚天動地,終于為藏王松贊干布一統高原掃清了最后的障礙。為了紀念不敗的光軍,圣湖被命名瑪旁雍錯,意為不敗的湖,而象雄一端的拉昂錯湖,十萬士兵陰魂所聚,久久不離,怨氣凝為陰風,行人路過,四野哀號,成為了鬼湖。這才是圣湖和鬼湖的名字真正來源。
而對于我,這即是宇宙的和諧,也是生命的競賽。雖說我們大北線之行的計劃上就有“鬼湖”——拉昂措的行程。但我怎么也不可能想到,我與這期盼已久的鬼湖相見卻是在生死時速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