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可夫攝于1995年
清代云南貢院至大西門一帶,是當年各州縣應考生云集的地方,大有文人如林的景象,故稱“文林街”。
老街檔案文林街形成于明清時期,原先只是一條小土路,因地近貢院(今云南大學址),是科舉考生云集之地,取“文人如林”之意,被稱為文林街。1952年更名青云路。1983年復名。從云南省文聯大樓前的翠湖北路,拐上一個斜坡,便是文林街。詩人于堅說,西藏是一個神性的地方,精神生活是第一位的;沿海是一個人性的地方,物質生活是第一位的。昆明是一個海拔介于沿海地區和西藏之間的所在,因此它適于人棲居過平常日子。文林街便是這樣一處適合過平常日子的所在。“跳繩4塊錢,紅領巾1塊錢,總共5塊錢。”小學生把錢遞給一個發鬢略顯蒼白的被他們叫做“大爹”的人,高興地朝著學校方向走了。在文林街師大附小旁的一棟臨街居民樓過道里擺攤賣了十年小學生用品的“大爹”,曾是云南省供銷社的一名員工,下崗后,便在單位房子的這條過道里擺起了攤子,客戶是隔壁師大附小的學生。十年來,“大爹”就這樣坐在路邊,看著文林街的點滴變化,也從世代居住于此的老輩人口中,聽過文林街的不少故事。文人如林作家汪曾祺在散文中回憶道:“大學二年級那一年,我和兩個外文系的同學經常一早就坐在這家茶館靠窗的一張桌邊,各自看自己的書,有時整整坐一上午,彼此不交語。我這時才開始寫作,我的最初幾篇小說,即是在這家茶館里寫的。茶館離翠湖很近,從翠湖吹來的風里,時時帶有水浮蓮的氣味。”而汪曾祺的好友巫寧坤也在悼念好友的文章中寫道:“每天課后,我們就帶著兩三本書、鋼筆、稿紙,一起上附近的文林街泡茶館。一邊喝茶,吃‘花生西施’的五香花生米,一邊看書,聊天兒,或是寫點兒什么東西。誰寫好一篇,就拿出來互相切磋。曾祺的文采從一開始就讓我們嘆服。我們最早的習作就是在茶館里泡出來的。……家山萬里的窮學生,經常饑腸轆轆,一拿到稿費就直奔文林食堂打牙祭。有時深更半夜還冒著雨到翠湖去逛蕩,享受免費的湖光夜色。那些日子,相依為命,樂在苦中。”聽“大爹”介紹,西南聯大時期,聯大的學生很多都在文林街上租房子住。當時這條街上有飯館、米線館、洗衣店、教堂,更多的則是茶館。茶客們幾乎全是聯大學生,他們常在茶館里讀書、抄筆記、聊天、辯論問題。“當然,聯大學生泡茶館還和當時的學校條件密不可分。那時,西南聯大圖書館僅可容六七百人,每到考試的時候,同學們天不亮便擁在門外等開門,門一開,蜂擁而入。座位有限,搶不到的只好去茶館,于是茶館似乎成了學生們的第二自習室。”據記載,在文林街一帶居住過的,還有時任聯大教授的錢鐘書、沈從文、羅廷光,云南經正書院的掌堂陳榮昌,全國經濟特科狀元袁嘉谷等,老舍、金岳霖等文化名人也曾在沈從文的邀請下造訪,在一座小樓里談論著小說、戲劇和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