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出現的舞樂形象:遼代所存的金塔(析木鎮羊角峪村西山),其塔座層磚雕有彈瑟琶者,吹笙者,及男女舞俑。吹彈者神采飄逸,舞俑者衣著華麗,姿態瀟灑,記錄了一千年以前當地流行的舞樂形象。
最早的角色扮相:金代“百戲”盛行又稱“散樂”。金之百官喜看角抵戲,常常與“百姓縱觀”。當時此地區為澄洲,轄臨溟、析木二縣,至今海城高曉《鐵弓緣》尚留有角抵戲的明顯痕跡(即牛角婆的打扮相)。
最早的古戲臺:牛莊關帝廟戲樓,重建于公元1673年(清康熙十二年),每逢年節成為當時商民籌辦樂會演出地方戲唯一的活動場所。
最早形成的地方劇種:海城喇叭戲,淵源于山西民間小戲“耍孩兒”,清乾隆年間傳入牛莊時,在秧歌會里加以演唱,不久在形式上內容上都有較大的變化,于1983年,遼寧省文化廳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關于地方劇種以流行地區定名的通知精神,定名(海城喇叭戲)。
最早的海城喇叭戲藝人:耿莊土臺子村高云卿,于公元1844年(消道光二十四年),在牛莊學跳秧歌,唱喇叭戲。
最早的小科班:海城秀甲峪戲房子,創辦于公元1855年(清咸豐五年),班主張萬榮,科班里曾培養出較有名氣的演員張寶慶、李國寶,上演的拿手戲《拉馬》、《李奎奪魚》。
最早演出的一臺大戲:清同治元年在八岔溝白草洼。劇目為(哪叱鬧海》。由武生演員李大寶主演。
最早的職業班社:龐家班于清宜統二年由龐家店村龐文翰出資組建,主要成員有:胎里壞、金彩玉、小玉鳳等人為主要演員,該班在遼南活動達十年之久。
最早的大席棚戲園:在牛莊穿心店院內,由楊豆包子經營的大席擁戲園,約建于光緒末年。
最早出名的女演員:丁香花。原名金桂喜,學戲于牛莊丁九茹門下,清光緒三十三年去沈陽天仙樓演出,一舉成名,不久譽滿東北各地。在《沈陽菊史》中,曾多處稱贊她的演技,“其歌為幽蟬泣露,其舞為飛燕凌風……”。
最早出版的蹦蹦戲唱本:由海城聚友書房刻印,于公元1903年出版的唱本《燕青賣線》、《紅月娥做夢》。
最早的票社:牛莊樂班處(業余演員集會演唱之處),約建立于光緒三十年左右。由唱梆子的老票友丁殿臣主辦,經常演出的《三疑計》、《走雪山》、《汾河灣》……。
最早的戲樓海城城內大觀樓,建于清宣統元年一月,經營負責人呂子善,業務張益三。
最早唱地蹦子的演員:徐學忠,藝名徐豁牙子,耿莊三道崗子人,生于公元1843年,唱地蹦子頗有名氣,尤其善于表演說口。當年海城縣官都愿意聽他的說口,專點〔百家姓)與〔三字經〕。
最早的茶社:文昌閣茶社,系于清光緒三十二年。邑令管鳳和在膺石山西部開辟公園文昌閣已在院內,夏日在閣前設茶社,以供游人休息,并常有唱戲、雜耍活動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