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石山縣有東鄉族18952人,分布在胡林家、吹麻灘、居集、寨子溝、銀川、鋪川、徐扈家等鄉鎮。
居住在積石山縣境的東鄉族因居住分散,移居時間遠近不一,加之伊斯蘭教關于婚禮的嚴格規定,其婚姻習俗與當地的回、保安、撒拉族大同小異,一般都經過提親、相親、送訂茶、送大禮、擇日子、舉行婚宴等幾個過程,但婚禮獨具民族特色。
十里一個地道,五里一個鄉俗。積石山縣境的東鄉族舉行婚禮時,娘家里也是擺席請客的?;槎Y這天,太陽一旗桿高就開始先后接待賀喜來的左鄰右舍、村友至親和遠方的親戚。緊接著接待男方娶親的客人了。娶親人到了女方村上,受到夾道歡迎。娶親隊進入女家門時,新娘就哭起來,因為她從小由父母奔波勞累撫養長大,如今"遠走高飛",離別父母、弟妹,她不得不傷心落淚哭出聲來。娶親人禮見"親家",互道"色蘭"后,女方家里人請來開學阿訇,坐在上席,新郎、伴郎、叔伯或跪于桌前的毛氈或就坐在凳子上,新娘在房間里,恭聆教長阿訇講解《古蘭經》上關于結婚事項的要義,讓新人明了伊斯蘭教關于結婚方面的規定。詢問聘禮手續是否清楚,再問男女新人是否自愿。爾后阿訇根據教義面議"哈卡比尼"錢(實際上就是阻止丈夫將來不能隨便休棄妻子,如離異時女方日后的生活保障費)。此時女方父兄爭多,男方提少,圍觀者高聲評議。最后由開學阿訇裁決,男女雙方遵從。后新娘父親直呼新郎經名許配:"我的女兒X X X聘給X X X"。新郎回答:"我承領"。緊接著阿訇莊重的高聲頌念"尼卡哈"(證婚詞),參加婚禮的人都沉浸在莊嚴、肅穆的氣氛中,俯首傾聽。念畢"尼卡哈",阿訇就從窗口向院里撒出事先準備好的核桃、紅棗等,滿院男女老少一轟而上,爭搶這象征愛情和幸福的核桃、紅棗,歡呼笑鬧。
娶親的人馬返回時,村里的年輕人用土塊追打新郎和伴郎,一般是虛張聲勢,不是真追實打,是逗趣湊熱鬧。隨從人馬緊跟其后一同跑走。他們來時慢去時快,是意味著"送嫁"隊隨后起程。新娘的父母留守家中,叔父或哥哥領著全家及親戚朋友送新娘到男方家吃宴席。新娘和"送嫁"隊騎著騾馬來到離男方村不遠的地方停下來整理隊形,讓新娘的馬走在隊列前頭,由兩名精干的小伙子保駕進村。男家早已派人到村頭等候,看見他們來了,便去報告,準備迎親并派人鳴放鞭炮,以表示答謝。新娘和"送嫁"隊離男方家七、八十米的地方,上百名男女老少夾道歡迎,鳴炮,熱鬧非凡。吃過晚飯后,房檐上掛起明燈,各鄉歌手們早已聚集在大門外等候,看見明燈高照,有一名高嗓音的唱把式領頭,百十人前呼后擁地慢步進門,邊走邊唱:"恭喜呀恭喜的大恭喜,沒拿一把茶葉者空賀喜"的恭喜曲,成群結隊地從大門外擁進院中。再到院里拉開場子唱起"宴席曲"來,并表演"打調"和扮演《牧童放牛》、《下四川》等民間戲。本村歌手和外村歌手競相演唱,首先本村的歌手唱完第一曲后,緊接著唱上一句:"尕兄弟唱曲嫑見怪,遠鄉的唱把式請上來。"就這樣,一個接一個的一直熱鬧到雞叫三遍。(《積石山史話》馬占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