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春暖花開、楊柳吐翠、鳥飛鶯啼的時節,到積石山鄉間走一走,或是田野里,或是牧野中,或是鄉間小路上,你常會聽到一種清脆悅耳、歡快悠揚的類似用笛子吹出的小調和"花兒"曲。在春天的原野的那種氛圍里,那種韻味,那種旋律,會讓你神迷心醉;聽一次,那種清純、優美的音樂會永遠縈繞在你的耳邊,這就是積石山漢、回、保安、東鄉、撒拉等各民族人民十分喜愛的一種樂器--咪咪。
咪咪,也叫"蓽蓽",民間微型吹奏樂器。這是一種古老的樂器,因源于古羌族,因此古人稱之為"羌笛"、"羌管"。據甲骨文考古發現,河湟地區自傳說時代就有羌人生活,至夏、商、周、秦、漢時,羌人活動十分活躍,很長一段時期,羌人是這里的主人。《西漢書·西羌傳》載:"河關(在今大河家)之西南,羌地是也"。很清楚,今積石山縣境是羌人生活的地方。關于"羌笛",漢朝馬融的《長笛賦》對其民族屬性、音響特點、制作材料及方法作了詳盡、形象的描述,其賦云:"近世雙笛從羌起,羌人伐竹未及巳。龍吟水中不見己,截竹吹之聲相似。剡其上空通洞之,裁以當 便易持。易京君明識音律,故本四孔加以一。君明所加孔出后,是謂商聲五音畢"。"羌笛"從原來的"故本四孔"經過不斷發展,變成現在的樣子。漢以后,從文人墨客的詩作中我們常常看到關于羌笛的詩句。唐代著名詩人王之渙《出塞》曰:"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唐著名邊塞詩人王昌齡的《從軍行》云:"烽火城西百尺樓,黃昏獨坐海風秋。更吹羌笛關山月,無那金閨萬里愁"。明許遂和鮑承蔭的詩直接描寫了河湟地區吹羌笛的風情。許遂詩云:"河湟春色澹疑水,三月寒風滿郡樓。羌管一聞折柳曲,始知征轡在邊頭"。御史鮑承蔭詩云:"河湟落葉正清秋,雨露蕭蕭滿戍樓。羌笛數聲歸路遠,夢魂時徹五云頭"。
咪咪,有單管和雙管之分。單管其實是一支短笛,是用一根約五寸長,小指般粗細的空心竹(木)管做成的,管上用鐵絲燙上五個眼兒,再用囫圇蛻楊柳、檸條、丁香、毛刺之嫩枝皮,做成哨子,放進竹管,嘴吹指彈。也有用樹葉卷成哨子的。雙管是用彩色絲線把兩支單管并排扎在一起而成的,形似排簫,管下端吊兩個裝飾性的紅絲線穗子。咪咪發音清脆、明快、柔慢、圓潤、細膩,能發徵、羽、宮、商、角五音,常用來吹民間小調和"花兒"曲。用咪咪做"花兒"的伴奏樂器,二者相得益彰,別有情趣。流行最廣的咪咪曲有《山丹紅花開》、《馬五哥與尕豆妹》等。(《積石山史話》董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