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下元節也是祭祀節,隨著全球化的今天,西方節日越來越受到重視,而傳統的節日越來越淡出我們的視野,更不用說這些傳統節日的緣由,但是這些傳統節日卻是構成中國文化的重要元素,值得我們每一個人記住與傳承。那么下元節有什么傳說故事?下元節是什么節日?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
下元節有什么傳說故事
農歷的每年十月十五為漢民族的傳統節日,下元節。又叫下元誕、下元水官節等。這一節日嚴格來說是一個道教節日,來源于道教所謂上元、中元、下元“三元”的說法。道教認為,“三元”是“三官”的別稱。上元節又稱“上元天官節”,是上元賜福天官紫微大帝誕辰;中元節又稱“中元地官節”,是中元赦罪地官清虛大帝誕辰;下元節又稱“下元水官節”,是下元解厄水官洞陰大帝誕辰。道教《太上三官經》云:“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一切眾生皆是天、地、水官統攝。三官大帝又被分別對應于堯、舜、禹,所以,下元水官也就是因治水而聞名的大禹王。每當下元節時,正值農村收獲季節,武進一帶幾乎家家戶戶用新谷磨糯米粉做小團子,包素菜餡心,蒸熟后在大門外“齋天”。又,舊時俗諺云:“十月半,牽礱團子齋三官”。原來道教謂是日是“三官”(天官、地官、水官)生日,道教徒家門外均豎天桿,桿上掛黃旗,旗上寫著“天地水府”、 “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消災降福”等字樣;晚上,桿頂掛三盞天燈,做團子需三官。民國以后,此俗漸廢,惟民間將祭亡、燒庫等儀式提前在農歷七月十五“中元節”時舉行。
在下元節,道觀有做道場、安期的安排。在民間則逐漸開始成為一個享祭祖先亡靈、祈求福祿的節日。劉一達介紹,老北京過去會在這一天為去世的先人燒紙,祭祀祖先。
另外,由于“水官解厄”說法的流傳,即每逢下元節來臨,水管下凡巡查人家善惡,為人門解除災難,因此,家家戶戶會張燈結彩,在正廳掛上一對提燈,并在燈下供奉魚肉水果等物。在水鄉常州,諸如種水稻、捕魚捉蝦等農業生產與水有著深厚的關系。所以人們會在下元節這一天“齋三官”(祭祀天官、地官、水官),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至于飲食,下元節也有獨特的節令食品。以北京為例,過下元節時,家家戶戶都要做豆沙包。
隨著全球化的今天,西方節日越來越受到重視,而傳統的節日越來越淡出我們的視野,更不用說這些傳統節日的緣由,但是這些傳統節日卻是構成中國文化的重要元素,值得我們每一個人記住與傳承。
下元節是什么節日
下元節也是祭祀節。一般在每年農歷的十月十五,屬于我國傳統的節日,有著悠久的歷史。古籍中《中華風俗志》中記載:“十月望為下元節,俗傳水宮解厄之辰,亦有持齋誦經者。”點明了該節日的時間,而且和道教有關,即當天是紀念水官的日子,他也是我們所熟悉的人物夏禹,曾治水救百姓于災害中,后來演變成水官幫助人們趕走危難,所以各地會舉行祭祀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