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余震間隔時間
余震是在主震之后接連發生的小地震。余震一般在地球內部發生主震的同一地方發生。通常的情況是一次主震發生以后,緊跟著有一系列余震,其強度一般都比主震小。余震的持續時間可達數月,甚至上百年。
一個地震序列中最強的地震稱為主震;主震后在同一震區陸續發生的較小地震稱為余震;主震前在同一震區發生的較小地震稱為前震。地震序列是在一定時間內,發生在同一震源區的一系列大小不同的地震,且其發震機制具有某種內在聯系或有共同的發震構造的一組地震的總稱。
地震序列可分為以下幾類:
(1)主震型:主震的震級高,很突出,主震釋放的能量占全地震序列的90%以上,又分為“主震余震型”和前震主震余震型”兩類;(2)震群型:沒有突出的主震,主要能量是通過多次震級相近的地震釋放出來的;
(3)孤立型(單發性地震):其主要特點是幾乎沒有前震,也幾乎沒有余震。
一個地震序列中最強的地震稱為主震。在一個地震之后通常會有所謂的余震,余震是由于在主震發生之后,其他底層的巖磐為釋放因主震而引起的壓力不平衡而移動,并且持續發生直到達到平衡狀態,或是巖盤暫時被卡住不再移動,直到累積足夠的壓力時,才會再度引起后續的震動。余震通常是在主震之后規模較小的地表震動,余震也會造成較脆弱建筑的損壞。余震可能發生在主震一個小時,一天,一周,甚至是一個月之后,必須小心的是有些余震的規模也可能大于主震。
避震要點
震時是跑還是躲,我國多數專家認為:震時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離到安全地方,是應急避震較好的辦法。避震應選擇室內結實、能掩護身體的物體下(旁)、易于形成三角空間的地方,開間小、有支撐的地方,室處開闊、安全的地方。
身體應采取的姿勢:
伏而待定,蹲下或坐下,盡量蜷曲身體,降低身體重心。
抓住桌腿等牢固的物體。
保護頭頸、眼睛,掩住口鼻。
避開人流,不要亂擠亂擁,不要隨便點明火,因為空氣中可能有易燃易爆氣體。
避震的三條原則
原則一:因地制宜,正確抉擇。震時每個人所處的環境、狀況千差萬別,避震方式也不可能千篇一律,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這些情況包括:是住平房還是住樓房,地震發生在白天還是晚上,房子是不是堅固,室內有沒有避震空間,你所處的位置離房門遠近,室外是否開闊、安全。
原則二:行動果斷、切忌猶豫。避震能否成功,就在千鈞一發之際,決不能瞻前顧后,猶豫不決。如住平房避震時,更要行動果斷,或就近躲避,或緊急外出,切勿往返。
原則三:伏而待定,不可疾出。古人在《地震錄》里曾記載:"卒然聞變,不可疾出,伏而待定,縱有覆巢,可冀完卵",意思就是說,發生地震時,不要急著跑出室外,而應抓緊求生時間尋找合適的避震場所,采取蹲下或坐下的方式,靜待地震過去,這樣即使房屋倒塌,人亦可安然無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