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在古代叫什么 清明節的別稱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秋千節、祭祖節,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清明節源自上古時代的春祭活動,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清明節是傳統的重大春祭節日,掃墓祭祀、緬懷祖先,是中華民族數千年以來的優良傳統,不僅有利于弘揚孝道親情、喚醒家族共同記憶,還可促進家族成員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認同感。清明節融匯自然節氣與人文風俗為一體,是天時地利人和的合一,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先祖們追求“天、地、人”的和諧合一,講究順應天時地宜、遵循自然規律的思想。清明節的節俗豐富,掃墓祭祖與踏青郊游是清明節的兩大禮俗主題,這兩大傳統禮俗主題在中國自古傳承,至今不輟。
祭祖節
清明節是一個紀念祖先的節日。主要的紀念儀式是掃墓,掃墓是慎終追遠、敦親睦族及行孝的具體表現,清明節因此成為華人的重要節日。掃墓活動通常是在清明節的前十天或后十天。有些地方的掃墓活動長達一個月。
清明節紀念祖先有多種形式:掃墓是最早的一種習俗,這種習俗延續到今天,已隨著社會的進步而逐漸簡化。掃墓當天,子孫們先將先人的墳墓及周圍的雜草修整和清理,然后供上食品鮮花等。由于火化遺體越來越普遍,前往骨灰置放所拜祭先人的方式逐漸取代掃墓的習俗。新加坡華人也在廟宇里為死者立神主牌,廟宇也就成了清明祭祖的地方。有些人家也在家里拜祭祖先。為了使紀念祖先的儀式更有意義,往往讓年輕一代的家庭成員了解先人過去的奮斗歷史。
中華民族的祭祖活動往往在郊外進行,人們把掃墓和郊游結合起來,既陶冶情操,又促進了身心的健康?!都t樓夢》中賈府十分重視清明活動,把采百草、放風箏、蕩秋千作為活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充分體現了清明活動在民俗中的重要位置。時至今日,在烈士陵園緬懷革命先烈已經為清明節增添了許多內涵。緬懷革命先烈績,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在清明活動中更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踏青節
清明時節,春回大地,萬物復蘇,滿目蔥蘢,是人們欣賞領略大自然勃勃春日景象的大好時機。清明踏青習俗由來已久。
。踏青,又稱為春游、探春、尋春等,取人人如花如草之意。清明時節,氣溫升高,風和日麗,陽光明媚,正是到野外踏青的好時機。這一傳統在我國有著非常久遠的歷史。唐代每到清明這天,長安婦女紛紛到郊外春游,遇有名花便在草地上設下一張張座位,并將紅裙插掛在樹枝上,作為舉行野餐的帷幔。對此,杜甫曾有詩說:“江邊踏青罷,回首見旌旗?!钡剿未?,隨著城市商品經濟的大發展,踏青之風變得更為盛行。著名畫家張擇端的傳世名畫枟清明上河圖枠,就生動描畫了宋代都城汴梁以汴河為中心的清明時節之盛況。歷經元明清三代,清明踏青習俗一直流傳下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踏青活動更是規模宏大、內容豐富多彩。
在過去,人們的封建思想嚴重,婦女平時不能隨便出門。但在一年之中的某些日子里,她們卻可以盡情出門游玩,清明即為其中之一。因此,清明節可以說是婦女們最快樂的日子。年輕的姑娘、媳婦們,身穿節日的盛裝,頭插松枝或柳條,外出踏青游玩、打秋千,盡情玩樂。
秋千節
蕩秋千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習俗。秋千,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為了避忌諱,改為秋千。古時的秋千多是用樹枝為架,再拴上彩帶做成。后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秋千。秋千之戲在南北朝時已經流行?!肚G楚歲時記》記載:“春時懸長繩于高木,士女衣彩服坐于其上而推引之,名曰打秋千?!碧拼幥锴б呀浭呛芷毡榈挠螒颍⑶页蔀榍迕鞴澚曀椎闹匾獌热?。由于清明蕩秋千隨處可見,元明清三代定清明節為秋千節,皇宮里也安設秋千供皇后、繽妃、宮女們玩耍。
清明節,人們蕩秋千以取樂?!锻ㄋ灼吩疲骸扒锴П旧饺种畱颍札R威公北伐山戎,此戲始傳中國。”這是說,春秋時期,北方的山戎族創造了這項活動。后來,齊桓公北伐山戎,將它帶入中原。蕩秋千,唐代頗為盛行。詩人韋莊有詩云:“滿街楊柳綠似煙,畫出清明三月天,好似隔墻紅杏里,女郎撩亂送秋千”。《開元大寶遺事》里說:“天寶宮中,至寒食節,競豎秋千,令宮嬪輩戲笑以為宴樂?!庇捎谇锴г诳罩酗h蕩,快活得有若神仙,唐玄宗還特別稱這種游戲為“半仙之戲”哩。
到了北宋,出現了水上秋千,即從秋千上翻身跳水。嘆東京夢華錄》談到北宋皇帝駕車臨水殿觀船奪標的同時,要立秋千取樂:“又有兩畫船,上立秋千。船尾百戲上竿,左右年院,虞候監教,鼓笛相和;又一人上蹴秋千。將平架、筋斗擲身入水,謂之水秋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