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立秋代表的是暑去秋來的意思,每年的實際在陽歷的8月7-9號左右,時間是比較固定的。立秋有貼秋膘的習俗,那么,大家知道關于貼秋膘的諺語是什么?有關立秋貼秋膘的諺語有哪些?下面是小編精心準備的內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于貼秋膘的諺語
1、七月半,八月半,蚊子嘴,快起鉆。
2、立了秋,扇莫丟,中午頭上還用著。
3、早晨立秋涼颼颼,晚上立秋熱死牛。
4、六月底,七月頭,十有八載節立秋。
5、立了秋,棗核天,熱在中午,涼在早晚。
6、立秋過后,還有(秋)老虎在一頭。
7、立秋不立秋,六月二十頭。
8、一場秋雨一場寒,十場秋雨換上棉。
9、立秋三場雨,夏布衣裳高擱起。
10、立秋反比大暑熱,中午前后似烤火。
11、立秋不立秋,還有一個月的好熱頭。
12、立秋早晚涼,中午汗還淌。
13、立秋不立秋,還有一個月的好熱頭。
14、立了秋,棗核天,熱在中午,涼在早晚。
15、立秋早晚涼,中午汗濕裳。
立秋為什么要貼秋膘
民間流行在立秋這天以懸秤稱人,將體重與立夏時對比。因為人到夏天,本就沒有什么胃口,飯食清淡簡單,兩三個月下來,通常就會出現大麻煩:體重大都要減少一些。秋風一起,胃口大開,想吃點好的,增加一點營養,補償夏天的損失,補的辦法就是“貼秋膘”:在立秋這天各種各樣的肉,燉肉、烤肉、紅燒肉等等,“以肉貼膘”。
“貼秋膘”在北京、河北一帶民間流行。這一天,普通百姓家吃燉肉,講究一點的人家吃白切肉、紅燜肉,以及肉餡餃子、燉雞、燉鴨、紅燒魚等。
貼秋膘介紹
民間有句俗語:“立秋到,貼秋膘,冬去春來身體好。”民間流行在立秋這天以懸秤稱人,將體重與立夏時對比。因為人到夏天,本就沒有什么胃口,飯食清淡簡單,兩三個月下來,體重大都要減少一點。秋風一起,胃口大開,吃點好的,補充一下營養,補償夏天的損失。補的辦法就是“貼秋膘”:在立秋這天,吃燉肉、烤肉、紅燒肉等等以肉貼膘。
在北方,無論是什節氣也好,節日也好,必不可少的習俗就是吃餃子。立秋一般是吃餃子或者包子,叫“搶秋膘”。我搶你碗里的一個餃子,秋天就能體格健壯,補上夏天流掉的油水。
今年立秋仍處在“三伏天”內,暑氣一時還很難消。“秋后一伏熱死人”,此時節,市大家一定要密切注意天氣預報,一旦出現“秋老虎”,要注意防暑降溫。此時晝夜溫差逐漸變大,也要預防感冒著涼。
現在補秋膘和老輩子有所不同
現在講究的是一個傳統民俗,人們講究更多的是提前慶祝秋收。對于吃的意思,適可而止。畢竟,現在人們物質生活條件好了,并不是以胖為美的時代,身體并不缺乏營養;而是無論男女老少,普遍擔心身體營養過剩。所以,喜歡美食的朋友,不要以貼秋膘的名義,長期大快朵頤,給身體健康帶來消極影響。
啃秋:啃秋在我們這邊,以前講究立秋這天吃西瓜。過了立秋節氣,吃西瓜就要講究中午熱的時候少吃一些,不能像夏季肆無忌憚的吃西瓜。現在立秋,啃秋的時候,家里也會煮些玉米、花生和毛豆,以及吃些西瓜等瓜果。根據村里老人們講究,吃西瓜咬住秋天的到來,也有提前慶祝秋季豐收之意。現在主要就是一個時令節氣的儀式感。
啃秋為什么要吃西瓜?村里老人給的解釋是,在暑去秋來的這個“交節”,吃夏季去暑的代表性水果西瓜,有“過渡”腸胃的意思。也就是說在氣溫變換之際,讓腸胃也跟著季節性轉變,吃消暑的西瓜換換肚,象征著秋季腸胃好,吃什么都不容易腸胃不適。個人感覺,啃秋除了喜迎秋收的意思,更多的是提醒人們季節變了,人們飲食上要注意,少貪食用生冷的東西,以免引起腸胃不適。
其實,無論貼秋膘或者啃秋,我們這民間傳統的民俗,現在更多的是象征意義,喜迎秋收;另外就是提醒人們注意身體健康,該進補的就進補,該少吃生冷的食物就少吃,保證身體健康。老講究有“多事之秋”的說法,天地始肅。貼秋膘和啃秋,在民間更多表達的意思,就是在立秋節氣來臨,預祝秋季豐產豐收,同時讓人們注意飲食健康,順利迎接秋收,人民幸福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