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dǎo)語:我們知道,化妝這一行為在我國古代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不過,古代用的化妝品自然是和我們現(xiàn)代的有所不同,起碼在原材料上,是有一定差異的。那么,你知道我國古代女性曾用哪種物品作為粉底原料嗎?到底古代女人用的粉底原材料是什么?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
古代女性曾用哪種物品作為粉底原料
米粒。最開始古人用米粒磨粉作為粉底,后來逐漸有了更復(fù)雜的配方。《齊民要術(shù)》中記載了詳細(xì)制作方法:米要選用梁米或粟米,將米磨成細(xì)粉沉于涼水后發(fā)酵腐爛,再洗去酸氣,然后用一個圓形的粉缽盛以米汁,使其沉淀,制成一種潔白細(xì)膩的“粉英”,然后放在太陽下曝曬,曬干后的粉末再加上各種香料,制成香粉后就可用來妝面。
中國婦女使用妝粉至少在戰(zhàn)國就開始了,最古老的妝粉有兩種成分,一種是以米粉研碎制成,古粉字從米從分;另一種妝粉是將白鉛化成糊狀的面脂,俗稱 “胡粉”。
和米粉相比,鉛粉的制作過程復(fù)雜得多,從早期的文獻(xiàn)資料看,所謂鉛粉,實(shí)際上包含了鉛、錫、鋁、鋅等各種化學(xué)元素,最初用與婦女妝面的鉛粉還沒有經(jīng)過脫水處理,所以多呈糊狀。自漢代以后,鉛粉多被吸干水分制成粉末或固體形狀。由于它質(zhì)地細(xì)膩,色澤潤白,并且易于保存,所以深受婦女喜愛,久而久之就取代了米粉的地位。
除了單純的米粉、鉛粉以外,古代婦女的妝粉 還有不少名堂,如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宮人段巧笑以米粉、胡粉摻入葵花子汁,合成“紫粉”。唐代宮中以細(xì)粟米制成“迎蝶粉”。在宋代,則有以石膏、滑石、蚌粉、蠟脂、殼麝及益母草等材料調(diào)和而成的“玉女桃花粉”。在明代則有用白色茉莉花仁提煉而成的“珍珠粉”以及用玉簪花合胡粉制成玉簪之狀的“玉簪粉”。清代有以珍珠加工而成的“珠粉”以及用滑石等細(xì)石研磨而成的“石粉”等等。還有以產(chǎn)地出名的,如浙江的“杭州粉”(也稱官粉);荊州的“范陽粉”;河北的“定粉”;桂林的“桂粉”等等,粉的顏色也由原來的白色增加為多種顏色,并摻入了各種名貴香料,使其具有更迷人的魅力。近半個世紀(jì)以來,隨著考古工作的深入開展,大批妝粉實(shí)物相繼出土,有的盛在精致的缽內(nèi),有的安裝在絲綢的包里,最有特色的是從福建福州出土的南宋妝粉,被制成特定形狀的粉塊,有圓形、方形、四邊形、八角形和葵瓣形等等,上面還壓印著凸凹的梅花、蘭花以及荷花紋樣。
古人化妝流程:
古人妝容
1、敷鉛粉
鉛粉是重金屬,雖然涂在臉上會增白,但長期使用會讓皮膚發(fā)青、發(fā)黃,妙齡少女最后變成黃臉婆。
古人化妝的第一個步驟是敷鉛粉,作用與現(xiàn)在打粉底類似,都是為了凸顯自己膚白貌美,畢竟“一白遮百丑”。
古代女子敷面,最早用的是米粒研磨出來的米粉。古時候生產(chǎn)力水平不高,當(dāng)大多數(shù)人還在用米果腹,不得不贊嘆第一個用米粉敷面的女性真壕。
2、抹胭脂
傳說體態(tài)豐腴的楊貴妃,到了夏天流的香汗都是紅色,可見涂抹胭脂之多。
胭脂,又名焉支,是外來語。因?yàn)殡僦境鲎晕饔虻难芍较拢梢环N名為“紅藍(lán)”的花朵中提取。漢代張騫出使西域,將胭脂帶回中原,女子敷粉后用以之飾面。
早在商周,女性已懂得在面部擦拭腮紅美顏,只是當(dāng)時并不流行,只有舞姬與宮人使用,材料為朱砂。“秦始皇宮中,悉紅妝翠眉”,秦宮打破了面妝色彩的桎梏,開啟了妝容色彩豐富、造型各異的時尚潮流。
3、畫黛眉
戰(zhàn)國沒有特定畫眉毛的材料,女子們就用柳枝燒焦后涂在眉毛上。
古人將眉毛稱作“七情之虹”,因?yàn)樗顐魃瘢姑娌扛恿Ⅲw,因此眉妝在中國古代的地位遠(yuǎn)高于眼妝,詩詞中多以“遠(yuǎn)山黛青”、“翠螺玉舒”等華麗的辭藻來描寫女子的雙眉。
戰(zhàn)國沒有特定畫眉毛的材料,女子們就用柳枝燒焦后涂在眉毛上。屈原在《楚辭·大招》中記載“粉白黛黑,施芳澤只”,“黛”是一種青黑色的顏料,專供女子畫眉。那時還沒有眉筆,女孩子一般用青色的柳枝點(diǎn)著稀釋后的顏料畫眉。
4、點(diǎn)額黃
這是用絲綢、彩紙、金箔、云母片等材料剪成的裝飾物粘貼在眉心或前額。
在莫高窟第130窟《都督夫人禮佛圖》中,“女十一娘”和“女十三娘”兩個少女的妝容繁復(fù),頗有些青春年少的俏皮、愛美的情趣。特別是十一娘,在面頰、嘴角、眉角處貼有花鈿。
點(diǎn)額黃又稱貼花鈿,是用絲綢、彩紙、金箔、云母片等材料剪成的樣式各異的裝飾物,粘貼在眉心或前額,也可以貼在兩頰或嘴角等處,形狀有圓形、菱形、月形、桃形以及花、鳥、魚、蝴蝶、鴛鴦等,顏色主要是紅、綠、黃三色。
貼花鈿始于南北朝時期壽陽公主的“梅花妝”,到了唐朝,愛美的姑娘們不再滿足于單一的花瓣,而改用金箔、銀箔,甚至用昆蟲的翅膀、鳥類的羽毛剪出花樣貼在額頭,就是《木蘭辭》中的“對鏡貼花黃”。
5、點(diǎn)口脂
湖南曾出土過西漢墓葬中的口紅,盡管過了2000多年依然鮮艷奪目,口紅制作技術(shù)十分精湛。在唐代,僅供制作口紅的植物就多達(dá)二三十種。
正如化妝達(dá)人能一眼識別出景甜在《大唐榮耀》不同劇集中的口紅色號一般,唐人以蜂蠟代替前人的動物脂膏,又摻以朱砂、紫草,終于調(diào)試出紅色、粉紅、紅褐色等不同色號的口脂。
唐朝的眉形豐富多彩,唇妝種類也異常繁多,僅晚唐30多年時間里,唇式就出現(xiàn)了17種之多,圓形、心形、鞍形,其中最風(fēng)靡的要數(shù)櫻桃形和花朵形。
古人崇尚“櫻桃小口一點(diǎn)點(diǎn)”,為了達(dá)到這種效果,女孩子們先用白色打底以覆蓋唇色,然后用口脂在嘴唇正中畫出唇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