隕石是星星嗎
不是星星。隕石指墜落于地面的隕星殘體,由鐵、鎳、硅酸鹽等礦物質組成,亦稱隕星石。也指含石質較多或全部為石質的隕星。在含碳量高的隕石中還發(fā)現(xiàn)了大量的氨、核酸、脂肪酸、色素和11種氨基酸等有機物,因此,人們認為地球生命的起源與隕石有相當大的關系。
星星指的是肉眼可見的宇宙中的天體。星星內部的能量的活動使星星變的形狀不規(guī)則。星星大致可分為行星、恒星、彗星、白矮星等。而隕石是地球以外脫離原有運行軌道的宇宙流星或塵碎塊飛快散落到地球或其它行星表面的未燃盡的石質、鐵質或是石鐵混合的物質。
古人如何看待隕石
古人對隕石有自己的理解。《春秋》記載:魯僖公十六年春,正月戊申朔“隕石于宋,五”,并沒有說隕石與天上星星或流星的關系,但隨后的《春秋左氏傳》就對此做了解釋:十六年春,隕石于宋五,隕星也。”指出這些隕石的前身就是星,這樣就把流星和隕石聯(lián)系起來了。
到了司馬遷這兒,他寫《史記》,直接寫明:星墜至地,則石也。也就是,隕石是天上的星星,隕落到地面便形成石頭。
我國第一大淡水湖鄱陽湖有一串以“落星”為名的景觀,詩人們也在這里留下了數(shù)不清的詩篇。王玉民在《詩意的星河》一文中寫道:鄱陽湖北岸的湖灣處,還有一座別致的小石島,從古代就引起了人們的注意,它的石頭與岸邊、水下的石頭都不一樣,很像是“飛來”的,因此人們給它取名“落星石”。北魏時的《水經(jīng)注》就記載:“落星石,周回百余步,高五丈,上生竹木。傳曰:有星墜此,以名焉。”“星子鎮(zhèn)”的名字也是因這塊石頭而來,名字從五代沿用至今。
然而,古人這么關注這個小島,那么它真是一塊巨大隕石嗎?地質學家李四光在廬山考察第四紀冰川時,發(fā)現(xiàn)這石島的組成與廬山頂上的巖石一樣,根本不是隕石。因此推測,它可能是200多萬年前廬山第四紀冰川上的一塊巨大漂礫,也可能就是山崖間一塊經(jīng)風化磨蝕后搖搖欲墜的巨石。總之,它從廬山的高要之處滾了下來,最后帶著巨大沖擊力落入鄱陽湖。
對隕石,古人有各種思考,天上的星星為何會被謫落人間?它們又如何能再上天呢?雖然古人提出一套自己的學術觀點,但它并沒有多少說服力,讓更多的人相信。所以,天上的星星為何會掉落地球,這成了困擾古人的不解之謎。南宋時期,趙文曾寫詩云:
煌煌天上星,墮地化為石。
回思天宮勝,再上那可得?
意思是,天上的星星落到地上化為石頭,但如果它們想到天上那么好,又怎樣才能回去呢?這首詩反映了古人對隕石的一些觀點。
當然,還有一些迷信的說法,比如把隕石隕落和國運和皇帝生死聯(lián)系在了一起。而其中影響最大的說法是“天狗說”。把大的流星稱作“天狗”,后來又把大流星墜落于地稱作“天狗”。對“天狗”進行了種種神秘可怖的渲染描繪,說“天狗”是大妖的異象,出現(xiàn)“天狗”,要打大仗,要鬧大饑荒,甚至要人吃人,等等。
直到明清之際,西方的幾何知識傳入中國,國人才最終認識到,天上的星星并非如同他們肉眼看到的那么小,它也不會無端墜落。對隕石的研究要直到現(xiàn)代科學進入中國,人們對它才有正確的認識。
現(xiàn)代隕石學認為隕石是穿過地球大氣層、自然隕落到地球的地外的太陽系天體的碎片。1976年吉林隕石隕落后,國內科研工作者對隕石開展了深入的研究,同時國外學者也廣泛參與,取得了豐碩的成果,這些成果為我國后來進行的太空探索活動奠定了基礎。隕石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同時隕石也是一種稀缺的資源,是當今收藏界的熱門。為了正確認識隕石、促進隕石收藏市場健康有序發(fā)展,大力推廣隕石科普刻不容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