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找到黑匣子后,事故調查人員會從存儲器中下載相關數據,把各個因素聯合起來分析,進而找出飛機失事的原因。最近有些朋友來咨詢小編,黑匣子會壞嗎?黑匣子會被破壞嗎?黑匣子的發展史是什么?下面是小編精心準備的內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黑匣子會壞嗎
會壞。黑匣子有可能在俯沖撞擊的過程中嚴重損毀。黑匣子損壞了,意味著我們有可能會失去黑匣子的位置信息。這點在飛機嚴重解體或者墜入大海的情況下顯得尤為重要。
在飛機墜毀時,黑匣子在1100℃的火焰中能經受30分鐘的燒烤,能承受2噸重的物體擠壓5分鐘,能夠在汽油、機油、油精、電池、酸液、海水中浸泡幾個月,總之,它能在許多惡劣的條件安然無恙。飛行數據記錄器除了設計時使用一些高性能的耐熱材料做成,還可以通過使用多種多層的防火材料來增加黑匣子的持續耐火保護性能,其中防火涂料是一種非常好的防火保護屏障,可以有效防止或延緩火勢蔓延,是飛機防火設計和材料選材中必不可少的一種材料,具有隔熱性好、密度低、易施工、可用于各種復雜面等優點。
黑匣子發展史
人類飛行史上,民航事故發生率遠低于軍用飛機。尤其在二戰期間,人們迫切需要找到事故發生的原因,因此就在軍用飛機上安裝了飛行記錄儀。
它被正式命名為黑匣子是在1954年。當時的飛行記錄儀的確是黑色的方盒,可以記錄航向、高度、空速、垂直過載和時間5個參數。它的工作原理是一根針在金屬箔帶上留下反映數據變化的曲線。
作為還原飛行事故最為直接的數據,現代意義上的黑匣子誕生于1958年,由墨爾本的工程師沃倫發明。他的靈感來源于德國產的便攜式磁帶錄音機。
黑匣子發明者沃倫黑匣子發明者沃倫
不過沃倫在磁帶機外面加裝了具有抗沖擊、耐火燒等能力的保護外殼,按照美國聯邦航空局當時頒布的第一個黑匣子標準TSO-C51,要求黑匣子能夠承受100g(重力加速度)、持續11ms的沖擊,以及1100℃、30分鐘的火燒。
但澳大利亞飛行員組織并不接受黑匣子,他們認為自己不是間諜,不需要安裝監視飛行員的儀器,直到1960年澳大利亞昆士蘭發生一起大空難,依照當時的傳統,政府部門開始向美國求出,但異常艱難的事故調查過程,終于讓澳洲政府開始重視飛行紀錄系統,并要求在全澳洲的飛機上都安裝“黑匣子”。
1966年黑匣子標準更新為TSO-C51a,將抗強沖擊指標提高到1000g,并增加了抗穿透、靜態擠壓、耐海水浸泡、耐腐蝕液體浸泡等要求,這讓可以記錄幾十個參數的第二代黑匣子真正成熟。
此后,國際民航組織要求所有客機必須安裝這種設備。自那以后,由駕駛員失誤和機械故障導致的空難逐年減少,但在1970到1990年代之間,人為破壞的空難數據開始上升,民航史上十大空難,有七次發生在這個時期。這對黑匣子技術提出了新的要求。
大型空難增多和微電子技術的發展,催生了第三代黑匣子誕生。上世紀90年代,磁帶進化成半導體儲存記錄,抗墜毀能力等各項指標也更為嚴格(標準更新為TSO-C124),比如耐沖擊和耐高溫都得到加強,耐海水浸泡時間也由36小時增加到30天,增加了耐6000米深海壓力要求,更完善的是,其記錄的數據,從磁帶的80多項,豐富到了幾百個,功能也從事故調查,延伸到對飛行員的監控、飛行器的故障診斷與維護。
當數字技術不斷完善,黑匣子發展到了如今正在使用的第四代。它在第三代的基礎上,多了視頻信息,參數也多達數千。而隨著衛星遙感技術的成熟應用,黑匣子也有通過衛星等數據鏈定期傳輸關鍵數據的功能。
黑匣子的進化仍未完成,在2009年法航和2014年馬航事故中,黑匣子定位功能缺陷被再次放大。
即便如此,黑匣子目前仍然是判斷空難事故原因最關鍵的證據。
這次東航的空難我也一直在關注,盡管有很多與我常識不大相符的地方,但作為一個參與飛機設計制造的人來說,一切都以黑匣子的數據為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