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每一年的清明好像都在下雨,很少有不下雨的時候,人們對于清明的印象往往是掃墓,祭祀祖先,但其實清明也是大家所熟悉的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一個,不過這個節(jié)氣比較特殊,同時也是一個節(jié)日,在這一天人們會祭祀自己的祖先。
上墳祭祀祖先
掃墓是炎黃子孫流傳了千年的習俗,一般的話也叫做上墳,在這一天,人們準備祭品,到祖先的目前進行祭拜,是祭祀祖先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shù)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jié)掃墓。按照舊時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zāi)古嗌闲峦粒蹘字δ劬G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后叩頭行禮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供奉花果注意防火
一般的話很多的墓地都是在山林之中的,在祭拜的時候就需要注意防火,避免發(fā)生火災(zāi),清明節(jié)時因為風大,在燒紙上香時,一定要注意防火,到指定的地方梵燒,否則引起火災(zāi),不但愧對祖先,也破壞環(huán)境,也可以只點些香,供些花果,而不必非得燒紙。有的地方對掃墓還有一些其它的講究,比如一般女人是不宜去墓地的,這倒不是男尊女卑,是由于女人陰氣較重,而墳地陰氣也重,如再沾染一些陰氣,則會影響睡眠與健康,但唯獨在清明節(jié)時,可以去墓地為祖先掃墓。
掃墓的由來
關(guān)于掃墓的習俗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朝以前,不過那時候的掃墓并不是固定在清明節(jié),而清明掃墓則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開始盛行。《清通禮》云:“歲,寒食及霜降節(jié),拜掃壙塋,屆期素服詣墓,具酒饌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樹,剪除荊草,故稱掃墓。”并相傳至今。清明祭掃儀式一般應(yīng)帶上香紙供品,親自到塋(墓地)地去舉行,但由于每家條件不一樣,所以祭掃的方式也就有所區(qū)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