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春節,即農歷新年,是一年之歲首,亦為傳統意義上的“年節”。俗稱新春、新歲、新年、新禧、年禧、大年等,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歲、過年、過大年。作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春節歷史悠久。那么,春節是從哪個朝代時候開始的呢?下面就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春節是從哪個朝代時候開始的
“春節”起源于中國殷商時期的祭神祭祖活動(臘祭)。西周初年已有了一年一度在新舊歲交替之際慶祝豐收和祭祀祖先的風俗活動,可以認為是“年”的雛形。但“年”的名稱出現卻較晚,年的名稱是從周朝開始的。
古代帝王繼位,為了顯示“天子”的權威,往往自立歷法。年的時間到了西漢才正式固定下來,一直延續到今天。漢武帝(公元前140年~前87年)繼位,決定重修歷法使之統一,司馬遷建議創立了太初歷,把春節定在孟春正月。現如今我們所采用的歷法是漢武帝以后,經過多個朝代修定的,但農歷正月初一為“元旦”的年節作為中華民族最隆重的節日,以固定的日子沿襲下來。
春節名稱的由來歷史
現在農歷的“正月一日”,歷史上稱為元朔、元日、新元、元旦、正日、元辰、新正等。現在過的農歷正月初一“春節”這一節日名稱,古代是沒有的(古時一般稱為過年、年節),是民國政府創造的。
“春節”這一概念是在民國時期逐漸被提起。民國時期,公歷被引進,而農歷成為了進行農事的標準。1914年民國政府在內務部呈文中提到“擬請定陰歷元旦為春節“。故,春節這一說法才逐漸流傳開來。
春節習俗
辛亥革命后,1912年中華民國北洋政府時期采用公歷,但用“民國”紀年,1月1日為公歷歲首;1914年起把夏歷正月初一(即農歷正月初一)作“春節”,視為農歷年的開始,即為歲首。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定采用“公元紀年法”,將公歷1月1日稱為“元旦”,夏歷正月初一仍稱“春節”。
古代春節的習俗介紹
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愿的一種方式。古時“拜年”一詞原有的含義是為長者拜賀新年,包括向長者叩頭施禮、祝賀新年如意、問候生活安好等內容。遇有同輩親友,也要施禮道賀。
在古代,家中拜年主要有兩項內容:一是向天地諸神及逝去的祖先拜年。正月初一起床后,要先在堂屋供桌的顯要位置擺好逝去祖先的遺像,擺好供品,上香明燭,向祖先及各路神仙磕頭并三叩首。所以,即使路上已經見面,也要親自登門到各家的供桌前給祖先拜年。
春節的習俗介紹
另一項是晚輩向還健在的長輩拜年。通常是先向逝去的祖先叩拜,然后再向活著的長輩叩拜,包括向長者叩頭施禮、祝賀新年快樂、身體永遠健康等內容。
守歲,又稱守歲火、照歲等,其由來已久,中國漢族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俗名"熬年"。新年前除夕夜晚守歲,民俗活動主要表現為點歲火、守歲火,即所有房子都遍燃燈燭,合家歡聚,迎接新年。除夕夜遍燃燈燭通宵不滅,謂之“照虛耗",據說如此照歲之后,就會使來年家中財富充實。
也有部分地區將通宵守夜(熬年夜)稱為守歲,即在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一起,吃過年夜飯,點起蠟燭或油燈,圍坐爐旁閑聊,通宵守夜,象征著把一切邪瘟病疫趕跑驅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