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是年末的最后一天,在農歷臘月三十或廿九(今年就是在二十九哦!)一般來說都是在三十,故這一日又叫作大年三十。除:即去除之意;夕:指夜晚。除夕就是歲除之夜的意思。除夕象征著一元復始,萬象更新,也意味著除舊布新。
典故傳說在童話傳說中古代有一只四角四足的惡獸——夕,因冬季大雪覆蓋而短缺了食物常到附近的村莊里去找吃的,因其身體龐大、脾氣暴躁、兇猛異常,給村民帶來了很大的災難。每到臘月底,人們都整理衣物扶老攜幼,到附近的竹林里躲避夕。
這一年,一個老婆婆在竹林中遇到了一個七八歲的孩子,準備帶著他一起躲避“夕”。小孩聽到他們所說的“夕”,想了個辦法除掉“夕”:讓村民多砍竹節帶著,各家門前掛一塊紅布。村民們半信半疑聽力他的話。
夜晚,村民們按照小孩說的做,也在村中央的空地上燒了一大堆火,由于大家害怕“夕”要來,所以所有人都守著,沒有人睡覺。“夕”來了,小孩將它引到村中央的空地上,并讓村民們火里扔砍好的竹節。竹節遇到旺火分分爆裂,“夕”聽到響聲掉頭鼠竄。
由于“夕”沒有死,所以每年臘月三十都會有人帶著碎竹節守著等待,但多年過去沒有人看到“夕”,它也沒有到來。然后這個放爆竹,門前掛紅布的習俗就被保留了下來。
來歷除夕來自先秦時期的逐除的習俗。先秦時期,每年將盡的時候,要舉行“大儺”的儀式,擊鼓驅逐疫癘之鬼,稱為“逐除”,后又稱除夕的前一天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為大除,即大年夜。除夕通常會被稱為大年三十,但是由于陰歷歷法的原因,有時候會是二十九。但不管怎么說都是年末最后一天。
習俗吃年夜飯:年夜飯,又稱團年飯、團圓飯,是指農歷除夕(每年最后一天)的晚餐。其目的是在過年前一家團聚并共度農歷新年,中國習俗吃年夜飯后要守歲。
貼春聯: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對聯要工整、對偶、簡潔、精巧,對聯是抒發人們新的一年的美好愿望,是中國特有的文學形式。
貼窗花:民間人們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不僅烘托喜慶的氣氛,也象征美好愿望。剪紙在中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
還有燃爆竹,祭祖,貼福字等。
受中華文化的影響,除夕也成為了漢字文化圈國家以及世界各地華人華僑的傳統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