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大家都知道,水土流失是一種自然災害,會毀壞土地的資源,危害生物的多樣性,威脅人類的存活。那么,防止水土流失的措施有哪些?防治水土流失的方法是哪些?下面是小編精心準備的內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防止水土流失的措施有哪些
(一)減少坡面徑流量,減緩徑流速度,提高土壤吸水能力和坡面抗沖能力,并盡可能抬高侵蝕基準面。
在采取防治措施時,應從地表徑流形成地段開始,沿徑流運動路線,因地制宜,步步設防治理,實行預防和治理相結合,以預防為主;冶坡與冶溝相結合,以冶坡為主;工程措施與生物措施相結合,以生物措施為主,采取各種措施綜合治理。充分發(fā)揮生態(tài)的自然修復能力,依靠科技進步,示范引導,實施分區(qū)防治戰(zhàn)略,加強管理,突出保護,依靠深化改革,實行機制創(chuàng)新,加大行業(yè)監(jiān)管力度,為經濟社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創(chuàng)造良好的生態(tài)環(huán)境。
(二)強化造林治理。
主要用于水土流失嚴重,面積集中,植被稀疏,無法采用封禁措施治理的侵蝕區(qū),其治理技術要點是:適地、適樹、營養(yǎng)袋育苗,整地施肥,高密度、多層次造林,爭取快速成林、快速覆蓋。對流失嚴重、坡度過陡,造林不易成功的陡坡地,要輔以培地埂,挖水平溝,修水平臺地等工程強化措施。
(三)加強預防監(jiān)督職能的發(fā)揮,依法防治水土流失。
近年來,由于宣傳力度不夠,一些部門、企事業(yè)單位和個人對水土保持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認識不足,尤其是水土保持的基本國策意識和法制觀念不強。有法不依,執(zhí)法不嚴現象普遍存在?!端帘3址ā访髁钜?guī)定“禁止在25°以上陡坡地開墾種植農作物”,并根據實際情況,逐步退耕、植樹種草、恢復植被、或者修建梯田“,但這項規(guī)定目前還未真正得到落實。
水土流失類型
根據產生水土流失的“動力”,分布最廣泛的水土流失可分為水力侵蝕、重力侵蝕和風力侵蝕三種類型。
1、水力侵蝕分布最廣泛,在山區(qū)、丘陵區(qū)和一切有坡度的地面,暴雨時都會產生水力侵蝕。它的特點是以地面的水為動力沖走土壤。例如:黃土高原。
2、重力侵蝕主要分布在山區(qū)、丘陵區(qū)的溝壑和陡坡上,在陡坡和溝的兩岸溝壁,其中一部分下部被水流淘空,由于土壤及其成土母質自身的重力作用,不能繼續(xù)保留在原來的位置,分散地或成片地塌落。
3、風力侵蝕主要分布在中國西北、華北和東北的沙漠、沙地和丘陵蓋沙地區(qū),其次是東南沿海沙地,再次是河南、安徽、江蘇幾省的“黃泛區(qū)”(歷史上由于黃河決口改道帶出泥沙形成)。它的特點是由于風力揚起沙粒,離開原來的位置,隨風飄浮到另外的地方降落。 例如:河西走廊和黃土高原。
另外還可以分為凍融侵蝕、冰川侵蝕、混合侵蝕、風力侵蝕、植物侵蝕和化學侵蝕。
水土流失的形成
中國是個多山國家,山地面積占國土面積的2/3;又是世界上黃土分布最廣的國家。山地丘陵和黃土地區(qū)地形起伏。黃土或松散的風化殼在缺乏植被保護情況下極易發(fā)生侵蝕。大部分地區(qū)屬于季風氣候,降水量集中,雨季的降水量常達 年降水量的60%~80%,且多暴雨。易于發(fā)生水土流失的地質地貌條件和氣候條件是造成中國發(fā)生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中國人口多,對糧食、民用燃料等需求大,所以在生產力水平不高的情況下,人們對土地實行掠奪性開墾,片面強調糧食產量,忽視了因地制宜的農林牧綜合發(fā)展,把只適合林,牧業(yè)利用的土地也辟為農田,破壞了生態(tài)環(huán)境。大量開墾陡坡,以至陡坡越開越貧,越貧越墾,生態(tài)系統惡性循環(huán);濫砍濫伐森林,甚至亂挖樹根、草坪,樹木銳減,使地表裸露,這些都加重了水土流失。另外,一些基本建設也不符合水土保持要求,例如,不合理的修筑公路、建廠、挖煤、采石等,破壞了植被,使邊坡穩(wěn)定性降低,引起滑坡、塌方、泥石流等嚴重的地質災害。
1、自然因素。
主要有氣候、降雨、地面物質組成和植被四個方面。
①地形:溝谷發(fā)育,陡坡;地面坡度越陡,地表徑流的流速越快,對土壤的沖刷侵蝕力就越強。坡面越長,匯集地表徑流量越多,沖刷力也越強。
②降雨。產生水土流失的降雨,一般是強度較大的暴雨,降雨強度超過土壤入滲強度才會產生地表(超滲)徑流,造成對地表的沖刷侵蝕。
③地面物質組成。
④植被。達到一定郁閉度的林草植被有保護土壤不被侵蝕的作用。郁閉度越高,保持水土的越強。
2、人為因素。
人類對土地不合理的利用、破壞了地面植被和穩(wěn)定的地形,以致造成嚴重的水土流失。
①植被的破壞。
②不合理的耕作制度。
③開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