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在我國,中秋節是一個重要的節日,也是家家戶戶都喜歡過的日子。有些朋友想學習更多關于中秋節的知識,那么,下面來聊聊,過中秋節的意義是什么?過中秋節的重要意義是什么?有不知道的小伙伴趕快跟著小編來學習一下吧,希望大家閱讀愉快。
過中秋節的意義是什么
一、發揚中華文化、增強民族自信
中秋節是我國僅次于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關于中秋節來由的說法很多,傳說該節日是為了紀念嫦娥,也有說是為了答謝土地等神靈,感謝他們在秋季帶來的大豐收,無論哪種說法,都具有一定依據,同時這些說法也賦予了中秋節獨特的意義。
我國各個地方中秋節都有特定的風俗習慣,包括祭月、賞月、吃月餅、玩花燈、賞桂花、飲桂花酒等民俗。在南方一些地區就保留著觀月祭月的習俗。到了晚上,如果月亮明亮,大人會帶著孩子們去賞月,同時帶上瓜果和糕點月餅,擺在桌上,再在糕點上插上幾柱香,以祭神明。在賞月的過程中,大人們還會給小孩們說關于中秋節的傳聞,比如嫦娥奔月、吳剛折桂、朱元璋與月餅起義等,讓孩子們更進一步的了解傳統文化、加深他們對傳統文化的喜愛。
此外,關于中秋節的詩詞歌賦、中秋傳說的文學作品、影視和繪畫作品也是層出不窮,這些內容極大地豐富了我國傳統文化知識寶庫,讓人們的學習生活、娛樂生活更加豐富多彩。這些文化是中華民族所特有的文化,它包含著中華民族所特有的文化底蘊。
二、闔家圓則國家圓
隨著經濟的發展、全球化進程的加速和外來文化的沖擊,較多人對中國傳統節日的重視不如以前,覺得節日一年不如一年。那么,我們應該如何面對出現的這些問題呢?首先應該正視這個問題,其次是調整自己的心態,轉變看法。中秋節最初純屬農事祭禮,后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秋節轉而成為象征家庭、家族團圓幸福的“團圓之節”。
月圓人圓、花好月圓,這些都體現了我們對家庭美滿、闔家團圓的希望。我國自古以來家庭觀念就尤為強,有"家事國事天下事需事事關心"的古訓。隨著新時代的發展,青少年對家庭的觀念有所淡化,家人之間平日只顧忙自己的事情,家庭成員交流較少,這不利于一個家庭的發展。因此,過中秋節就顯得比較重要,在特殊的節日表達特殊的情感,有時就算不言,只要一家人中秋節聚在一起,內心也能感受到家庭的溫暖。若是在中秋節搞一些特別的家庭活動,那就更有意義,可以根據家庭成員結構、年齡等來開展活動,讓孩子感受到溫暖、讓老人感受到關愛。你對節日的態度及你的行動也會潛移默化的影響你的下一代。好的態度和積極的行動就會起到較大的教育作用。
綜上,中秋節具有特殊的節日意義,不管離家多遠,希望您回家過節,和家人團聚!
中秋節的故事傳說
嫦娥奔月
“嫦娥奔月”神話源自古人對星辰的崇拜,嫦娥奔月故事最早出現在《歸藏》。后來民間把故事進一步發揮,衍化成多個故事版本。嫦娥登上了月宮,據西漢《淮南子》中說,是因為她偷吃了她丈夫羿從西王母那里要來的不死藥,就飛進月宮,變成了搗藥的蟾蜍。
吳剛折桂
吳剛登上月宮折桂,據唐代小說《酉陽雜俎》中說,是因為西何人吳剛修仙犯了錯誤,才罰他去伐月中的桂樹。這桂樹隨砍隨長,永遠也砍不斷。李白在《贈崔司戶文昆季》一詩中寫道:“欲斫月中桂,持為寒者薪。”
玉兔搗藥
兔子登上月宮搗藥,最早見于屈原的《天問》“厥利維何,而顧、菟在腹?”。意思是說,顧、菟在月亮的肚子里,對月亮有什么好處呢?那兔子又是如何登上月宮的呢?顧就是蟾蜍,菟就是白兔。晉代傅玄的《擬天問》也說:“月中何有,白兔搗藥。”據聞一多先生考證,這“白兔搗藥”是由“蟾蜍搗藥”變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