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春節里,我們會見到許許多多的好吃的,除了年夜飯上的美食,還有各種各樣特色的零食和小吃,不過南北方食俗總是不同,那么南方人過春節的風俗吃什么呢?想知道南方春節飲食習俗,南方人過春節一般吃什么食物,就來瞧瞧小編的介紹吧。
南方人過春節的風俗吃什么
1、吃年糕
春節吃年糕,“義取年勝年,籍以祈歲稔。”寓意萬事如意年年高。年糕的種類有:北方有白糕饦、黃米糕;江南有水磨年糕;西南有糯粑粑;臺灣有紅龜糕。漢代楊雄的《方言》一書中就已有“糕”的稱謂,魏晉南北朝時已流行。賈思勰《齊民要術》記載了制做方法。明、清時,是糕已發展成市面上一種常年供應的小食,并有南北風味之別。北方年糕有蒸、炸二種,南方年糕除蒸、炸外,尚有片炒、湯煮諸法。
2、吃火鍋和魚
與北方不同,南方的年夜飯通常有火鍋和魚。火鍋沸煮,熱氣騰騰,溫馨撩人,紅紅火火;“魚”和“余”諧音,象征“吉慶有余”,也喻示著生活幸福,“年年有余”。
3、吃元宵
南方叫做“湯圓”,在江蘇,上海等地,大年初一早晨都有吃湯圓的習俗。元宵節,道教稱之為“上元節”。據元代伊土珍《(女郎)環環記》引《三余帖》記:嫦娥奔月后,羿思念成疾。
正月十四日夜忽有童子求見,自稱為嫦娥之使,說:“夫人知君懷思,無從得降,明日乃月圓之候,君宜用米粉作丸,團團如月,置室西北方,叫夫人之名,三夕可降而。”羿如法而行,嫦娥果然降臨。
4、扣肉
扣肉和灌海椒是重慶人春節飯桌上必不可少的傳統菜肴,扣肉要做得肥而不膩、嫩滑爽口,有的還會加入梅干菜,香氣撲鼻,或者直接吃,或者夾在面餅里吃。
5、團年魚、團年肘子和年糕
湖南春節一定要吃“團年魚”和“團年肘子”,取義“團團圓圓又一年,辭舊歲迎新年”,魚和肘子都要選個大的,越大就越豐盛、越吉利;在菜上還會撒滿辣椒,代表來年紅紅火火,欣欣向榮。
大年初一的第一餐湖南人會吃“年糕”,意為“一年更比一年好”,年糕是自家打出來的,磚塊大小,等到要吃的時候便切成塊,然后放進油鍋里,兩面煎黃,再放進飴糖加水一起煮開,口感軟糯香甜。
6、三全、三糕、三丸和雞湯
湖北是魚米之鄉,在湖北過年,餐桌上一定要有“三全”、“三糕”、“三丸”。“三全”就是全雞、全鴨、全魚,“三糕”就是魚糕、肉糕、羊糕,“三丸”就是魚丸、肉丸、藕丸,少了這些,就少了很多年味。
南方春節飲食習俗
農歷正月初一,春節期間,全國各地家家戶戶都要進行賀年活動,飲食是其中的重要內容。節前十天左右,人們就開始忙于采購年貨,舉凡雞鴨魚肉、茶酒油醬、南北炒貨、糖餌果品,都要采買充足。江南風俗,年節前要預先做好新年米飯,盛放在竹籮中,上面放紅橘、烏菱、荸薺等果品及元寶糕,插上松柏枝,叫做“年飯”。
除夕和元旦的食俗,南方和北方已有明顯的差別。北方除夕夜多包餃子吃,以諧音取“更歲交子”的意思。有的在餃子中放糖,祈求來年生活更甜美;有的則在個別餃子中包一枚錢幣,誰吃到了誰就會在新的一年里發財。
南方除夕一般是吃元宵和年糕。元宵又叫“湯圓”、“團子”、“圓子”,中間包糖為多,取全家團圓美滿甜蜜之意。年糕由糯米做成,以諧音取“年年高”之意。直到今天,北方過年包餃子、南方過年做湯圓的習俗仍然極為普遍。
年糕因為諧音“年高”,再加上有著變化多端的口味,幾乎成了家家必備的應景食品。年糕的式樣有方塊狀的黃、白年糕,象征著黃金、白銀,寄寓新年發財的意思。年糕的口味因地而異。北方的年糕以甜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干脆沾糖吃。南方的年糕則甜咸兼具,
立春吃春餅是中國一種古老風俗。晉代已有“五芋盤”即“春盤”,是將春餅與菜同置一盤之內。春餅發展到今天,形制隨地而異,食用時間也因地而別。有烙制、也有蒸制;或大如團扇,或小如荷甲。
春節吃年飯時,家家都要有一道菜即全魚,取年年有余之意。在我國的南方,魚是整個宴席的最后一道菜,大家并不是真正的去吃這一道菜,只是端上來擺擺樣子,象征意義更足,留到明年表示日子有富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