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脫發問題不管在什么年代都是存在的,即便是在古代,人們也為脫發而困擾。其中,古人有一些詩句是關于脫發困惱的。那么,你讀過哪句詩反映詩人有脫發困惱呢?其中,渾欲不勝簪和白發三千丈哪句反映脫發困擾?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
哪句詩反映詩人有脫發困惱
反映詩人有脫發困惱的詩句
渾欲不勝簪。渾欲不勝簪出自杜甫的《春望》,原句是“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意思:白發愈搔愈希,簪子簡直插不上。寥寥十字,使一位愁緒滿懷的白發老人的形象兀立在讀者眼前。作者望春,并沒有得到到任何快慰,卻為“感時”、“恨別”所困,終至煩躁不安,頻頻抓撓頭發。盡管詩人這時才四十五歲,但因終日愁情熬煎,頭發愈來愈少,簡直連簪子也插不上了。
原詩:
《春望》
杜甫(唐)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譯文:
國都遭侵但山河依舊,長安城里的雜草和樹木茂盛地瘋長。
感于戰敗的時局,看到花開而潸然淚下,內心惆悵怨恨,聽到鳥鳴而心驚膽戰。
連綿的戰火已經延續了一個春天,家書難得,一封抵得上萬兩黃金。
愁緒纏繞,搔頭思考,白發越搔越短,簡直要不能插簪了。
賞析:
春望賞析
此詩前四句寫春日長安凄慘破敗的景象,飽含著興衰感慨;后四句寫詩人掛念親人、心系國事的情懷,充溢著凄苦哀思。全詩格律嚴整,頷聯分別以“感時花濺淚“應首聯國破之嘆,以“恨別鳥驚心”應頸聯思家之憂,尾聯則強調憂思之深導致發白而稀疏,對仗精巧,聲情悲壯。
這首詩全篇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練,言簡意賅,充分體現了“沉郁頓挫”的藝術風格。且這首詩結構緊湊,圍繞“望”字展開,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結合。詩人由登高望遠到焦點式的透視,由遠及近,感情由弱到強,就在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轉換中含蓄地傳達出詩人的感嘆憂憤。由開篇描繪國都蕭索的景色,到眼觀春花而淚流,耳聞鳥鳴而怨恨;再寫戰事持續了很久,以致于家里音信全無,最后寫到自己的哀怨和衰老,環環相生、層層遞進,創造了一個能夠引發人們共鳴、深思的境界。表現了在典型的時代背景下所生成的典型感受,反映了同時代的人們熱愛國家、期待和平的美好愿望,表達了大家一致的內在心聲。也展示出詩人憂國憂民、感時傷懷的高尚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