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春分時節,民間有眾多習俗,其中,在飲食方面,很多人會在春分的時候吃春菜。那么,春分吃春菜的寓意是什么呢?首先,很多人春分時節吃春菜并不是很講究,但是,有些春菜是不能亂吃的哦。具體春分吃春菜注意什么呢?哪些春菜吃的時候要注意?下面是小編精心準備的內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春分吃春菜的寓意
春菜
昔日四邑(現在加上鶴山為五邑)的開平蒼城鎮的謝姓,有個不成節的習俗,叫做“春分吃春菜”。“春菜”是一種野莧菜,人們稱之為“春碧蒿”。
逢春分那天,全村人都去采摘春菜。在田野中搜尋時,多見是嫩綠的,細細棵,約有巴掌那樣長短。采回的春菜一般家里與魚片“滾湯”,名曰“春湯”。有順口溜道:“春湯灌臟,洗滌肝腸。闔家老少,平安健康。”一年自春,人們祈求的還是家宅安寧,身壯力健。
吃春菜這項習俗一直延續到現在,不同的地方吃的春菜都不一樣,春菜顧名思義,是春天的蔬菜,而在這個時節多吃一些蔬菜,不僅能補充營養,更可以起到養生保健的功效,下面五大春菜更滋補。
大部分人家在這一天要吃面條、春餅、爆玉米花、豬頭肉等,不同地域有不同的吃食,但大都與龍有關,普遍把食品名稱加上“龍”的頭銜,如吃水餃叫吃“攀龍角”;吃春餅叫吃“龍鱗”;吃面條叫吃“挑龍須”;吃米飯叫吃“龍子”;吃餛飩叫吃“龍眼”。
春季吃春菜謹記“八慎”:
1、春筍
春筍具有清熱化痰、益氣和胃、治消渴、利水道、利膈爽胃等功效。
春筍雖然營養價值高,但春筍性寒味甘,又含較多粗纖維素,量食用后,很難消化,容易對胃腸造成負擔。
多食易誘發哮喘等老慢支疾病、過敏性鼻炎、皮炎等。過敏體質的人,食用春筍還易引起蕁麻疹。
患有嚴重的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胃出血、肝硬化、食道靜脈曲張、慢性腸炎等疾病的患者不宜吃竹筍,以免吃后加重病情。消化能力比較弱的朋友們也不可多食。
2、青團
青團油綠如玉,糯韌綿軟、清香撲鼻,肥而不腴,是一款天然綠色的健康小吃。
但是請注意,青團使用糯米制作而成,多食會導致腸胃不適。對于日常有胃酸毛病的朋友,多是由于胃寒,氣滯,或者肝氣克土而引起的,西醫多診斷為急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急慢性腸炎等等。對于美味的青團,就只能淺嘗則之了!
3、菠菜
春季上市的菠菜鮮嫩可口,有“營養模范生”之稱,對解毒、防春燥頗有益處。
但菠菜含草酸較多,有礙鈣和鐵的吸收。還好解決的方法也很簡單,只要吃菠菜時宜先用沸水燙軟撈出,就可以去掉大部分草酸了。
4、黃花菜
黃花菜性味甘涼,有止血、消炎、清熱、利濕、消食、明目、安神等功效。而且,黃花還有“忘憂草”的美名,吃了可以使人開心。
鮮黃花含有秋水仙堿,是有毒的。可以干制后再食用,干制的方法是,將花蕾放入蒸籠蒸5分鐘,再悶3-4分鐘,然后晾曬。蒸制的過程可以去掉毒素。如果想吃鮮黃花,也是可以的。先用水浸泡20分鐘以上,再用開水燙,然后再浸泡兩個小時以上,此時的鮮黃花才可以食用。
即使去掉了秋水仙堿,也還是有部分朋友要謹慎食用,皮膚瘙癢癥者、哮喘病者、平素痰多者、腸胃病患者,都要注意少食。
5、韭菜助肝生發
李時珍把韭菜描述為“肝之菜”,就是因為肝主升發,而韭菜是溫性食物,能起到助肝升發的作用。
韭菜富含纖維素,可以預防大腸癌的發生,同時又能減少對膽固醇的吸收,起到預防和治療動脈硬化、冠心病等疾病的作用。
韭菜偏熱性,多食易上火,因此陰虛火旺者不宜多吃。
胃虛有熱、消化不良不宜食用。
6、豆芽清熱解毒
春分時,正是黃豆芽大量上市的季節。綠豆芽味甘、性寒,歸心,胃經;具有清熱解毒,醒酒利尿的功效。
芽菜烹調時油鹽不宜過多,下鍋后要急速快炒、適當加些醋,才能保存水分及維生素B2和維生素C,口感才好。
7、香椿健胃開脾
每年春季谷雨前后,香椿發的嫩芽可做成各種菜肴,健脾開胃、增加食欲。它不僅富含鉀、鈣、鎂等礦物質,B族維生素的含量在蔬菜中也名列前茅。
中醫認為,香椿味辛、苦,性寒,有清熱解毒、健胃理氣的功效;它的味道芳香,能起到醒脾、開胃的作用。
香椿中硝酸鹽和亞硝酸鹽(儲存過程中,由硝酸鹽轉化而來)的含量較高,因此無論涼拌、炒、腌制還是炸香椿魚,烹調前最好先焯燙一下。
香椿為發物,多食易誘使痼疾復發,故慢性疾病患者應少食或不食。
8、薺菜幫助補鈣
薺菜性味甘平,營養豐富,維生素C、類胡蘿卜素以及各種礦物質含量較高,有和脾、利水、止血、明目的功效。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其含鈣量高于同等重量的牛奶。常吃它對于小朋友長個、老人骨質疏松是簡單有效的方法,所以都說春天的薺菜賽金丹,此話一點不為過。
薺菜可寬腸通便,故便溏者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