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那么多地震為什么人還可以住
因為日本房子以輕型墻面材料的鋼筋混凝土結構,這種結構的建筑既安全抗震,又節省能源。在日本這個地震多發國家,建筑物的抗震標準由《建筑基準法》和《建筑基準法施行令》嚴格規定。《建筑基準法》規定,新建建筑必須達到在百年一遇的地震中不倒塌、在數十年一遇的地震中不受損的抗震強度。只有設計符合該法的建筑才被允許建造。
根據這部法律,建筑材料都要經過官方認證,不合格的建材很難在市場上流通。
目前日本的建筑,在抗震方面基本上分為3類。
一是耐震結構,二是制震結構, 三是免震結構。
所謂的耐震構造,最主要的原理就是提高柱子和墻壁的強度和韌度,建筑物總體經得住震動。目前我國主要采用這種方法。
免震結構和制震結構都是比較新的技術。在日本,將抗震結構的建筑改為免震建筑,成本只需增加5%~10%。
日本住宅的壽命是多久
三十年,比起其他國家住宅的壽命,可謂是相差甚遠。為什么印象中抗震頂級、結構精妙的日本住宅如此不長命呢?有人猜想,難道還是因為日本太多地震的原因,但其實,根本原因并不在這兒,這只能算是間接原因之一。
首先,為了抗震,日本房屋多為木結構,但他們的天氣潮濕,時常梅雨紛紛,加快了對木頭的侵蝕速度,使得其加速老化;其次,也是最重要、根本的一點,房屋在日本人心中的地位就不高,不同于中國,家就是一個要居住很久的地方,他們認為房屋是壞了就不要了的“一次性用品”,尤其是因為頻發的地震,他們不覺得重新換一套房子不妥,他們絕不會再去修或者當二手房出售,在他們的觀念里,只有買不起才會選擇二手房,他們寧愿選擇重建,不僅是為了滿足更多的新需求,也是有些習慣性的面子心理了。
所以實際上,并不是日本的房屋質量多差而使得其壽命短,是日本人的觀念占了主導地位,房屋本就不需要長久,也就不需要想辦法在維護它上面費心思了,它的壽命自然也只需要三十年足矣,畢竟壽命并不是最長可使用期限,是他們習慣擁有同一套住宅多久。
日本地少人多,為什么還能人人住別墅
第一是因為日本的人口分布不均勻,從全國平均人口密度上來看,日本比中國高,但是在東京有三個都市圈,分別是“首都圈”、“中京圈”和“京阪神地區”,這三個地區的人口就占了全國一半的數量,這里也是日本最擁擠的地方,而剩下的一半人則分布在這三個都市圈外的地方,所以在都市圈外日本的人口密度是沒有那么高的,所以那里的人們可以住得上小別墅。
而在首都圈內生活,想住別墅也是可以的,只要你有錢,比如東京都這里7000萬日元換算成人民幣大概426萬左右就能買到,426萬能在北京買啥房子,在這里買個別墅住可比在北京買房便宜。第二是因為在日本,土地是私有制的,也就是說,只要你買下了這塊地,你就永久擁有它的使用權,想干啥干啥,政府管不著,除非你賣了,否則這塊土地一直都是你的。
第三就是因為日本自身的原因了,這個國家處于環太平洋地震帶上,地震頻發,如果建造高樓,地震來臨的時候高層就基本跑不掉了,而且高樓建造都是鋼筋水泥,如果倒塌了也會給營救帶來很大困難,而建造這種小別墅,最多也就兩層,一家人住,發生自然災害了也能跑得快,就算倒塌也不會增加救援難度,所以政府十分提倡這種小別墅,就算不是住小別墅,日本的居民樓也是十分低矮的,也是怕影響附近底層住戶的采光,一般不超過五百米。
最后就是因為日本人很注重自己的生活品質,住在這種獨門獨院的小別墅中生活品質會更好,擁有自己的小院子,而且不用跟別人一起擠一棟大樓,就算子女多也能讓他們擁有自己的房間,保證了自己的生活隱私,也讓自己過得更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