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地震為什么很少死人
1、日本的防震和應對機制比較健全。
2、日本作為島國,處于地震多發帶,政府對民眾在這方面的培訓比較全面和到位。
3、為了應對頻繁的地震日本的許多房屋是木板或特殊的紙質房屋,傷害度較低。
4、日本的普通家庭中許多易倒塌的家具在背后都有鐵鏈等與墻壁連接固定。
日本政府是如何應對地震
地震發生之后,設立在首相官邸的政府危機管理中心就設立了對策室,收集災情,指揮各部門救災。作為內閣的總管,內閣官房長官菅義偉在地震發生之后從家里趕到首相官邸,地震半小時,在首相官邸舉行了全國直播的第一次記者會,向國民通報地震情況與最初了解的災情。一個小時后,再次舉行記者會通報最新災情。
而安倍首相是在地震發生后10分鐘,作出三點指示,并在40多分鐘后從家里趕到首相官邸了解災情,還接受記者團采訪,夜里就住在官邸相鄰的首相公邸,以便隨時作出應對。
負責地震信息權威發布的氣象廳地震預知情報課課長,也在地震發生后一個小時,舉行現場直播的記者會,從專業的角度解讀這一次地震的震級(修正為6.7級)、類型、結構,以及海嘯發生的情況,還有今后必須注意的事項。
地震過去10個小時,天已放亮,這一次6.7級地震的災情基本清楚:只有一棟老朽的木結構建筑倒塌,還有幾堵矮墻震塌。有13個人受傷,其中有2人重傷,傷者都不是被建筑物崩塌壓傷,而是在避難過程中摔倒骨折。
地震的發生
然而,地殼的運動與變化并非都是緩慢的,有時也會出現突然的、快速的運動;這種運動引起地球表層的振動,就是地震。
人為的原因也能引起地表振動,如開山放炮、地下核爆破等。但我們更關心的是容易造成災害的、由自然界的原因引起的地震,即天然地震。
天然地震主要有三種類型:構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
構造地震,由于地下深處巖層錯動、破裂所造成的地震。這類地震發生的次數最多,約占全球地震數的90%以上,破壞力也最大。
火山地震,由于火山作用,如巖漿活動、氣體爆炸等引起的地震。火山地震一般影響范圍較小,發生得也較少,約占全球地震數的7%。
陷落地震,由于地層陷落引起的地震。例如,當地下溶洞或礦山采空區支撐不住頂部的壓力時,就會塌陷引起振動。這類地震更少,大約不到全球地震數的3%,引起的破壞也較小。
構造地震對人類的威脅最大,下面介紹的都是與構造地震有關的問題。
構造地震是怎樣發生的呢?地下的巖層受力時會發生變形。開始,這個變形很緩慢;但當受到的力太大,巖層不能承受時,就會發生突然的、快速的破裂;巖層破裂所產生的振動傳到地表,引起地表的振動,這就是地震。
地球上每年約發生500多萬次地震,也就是說,每天要發生上萬次地震。不過,它們之中的絕大多數太小或離我們太遠,我們感覺不到。真正能對人類造成嚴重破壞的地震,全世界每年大約有一二十次;能造成唐山、汶川等特別嚴重災害的地震,每年大約一兩次。
由此可見,地震和風、雨、雷、電一樣,是地球上經常發生的一種自然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