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張蹇,他本是清末狀元,然而中國在甲午戰爭的失敗,促使他從一個傳統文人轉而去從事實業救國。放棄看得見摸得著的仕宦之路,去做這樣的角色變換,背后的風險,可不是誰都愿意擔的,然而他做了。愛國之心切,斷腕之魄力,由此可見。
南通的近代化進程,幾乎是在張蹇一己之力的推動下,一步一步走來。他的發展思路是 “父實業,母教育”。作為經濟基礎的實業,是張騫最早著手創辦的,從大生紗廠開始,先后共建了四座紡織廠,形成“大生系”。我們看看在實業發展之后,這個城市所發生的深刻變革。對南通影響極為深遠的,是“一城三鎮”的城市格局。
張蹇的城市規劃中,通州城為商業生活區,唐家閘為工業區,天生港為港口區,狼山為風景區。這么科學的分布,直到今天依然是不落伍的。與之緊密相關的交通方面,陸續修筑了一城三鎮之間相通的公路,而且由于規劃合理,其線路走向至今沒有太大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