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天氣注意事項 大暑會出現哪些天氣現象
1、注意防暑、防雷雨。
通常大暑節氣正在三伏中,也是一年中日照最多氣溫同時也最高的天氣,大部分地區都干旱少雨,而多地區氣溫達到35度以上。而在華南西部地區高溫也很頻繁,但是雨水相對而言比較充沛,雷暴雨通常也是常見的季節。
2、注意防伏旱。
大暑節氣時,我國除青藏高原及東北北部伏旱外,大部分地區天氣炎熱,35℃的高溫已是司空見慣,40℃的酷熱也不鮮見。
大暑期間的高溫是正常的氣候現象,此時,如果沒有充足的光照,喜溫的水稻、棉花等農作物生長就會受到影響。但連續出現長時間的高溫天氣,對水稻等作物成長十分不利。
伏旱是什么意思?
伏旱,發生在7月中旬至8月中旬期間的旱象。屬夏旱中某一時段的旱情,因這期間正處于伏天,故稱“伏旱”。在此期間春播農作物正處在抽穗、揚花、灌漿期,需要大量水分補充、供給。北京地區正值雨季,一般年份,天然降水均能滿足作物的正常需要。如果沒有降雨或降雨稀少,就會發生旱情,將嚴重影響作物的生長,造成減產或絕收和人畜飲水困難。
大體上從7月中旬到8月中旬。此時梅雨靜止鋒已于7月上旬推移到黃河中下游和東北地區,長江中下游地區被“副高”控制,形成反氣旋天氣,以下沉氣流為主,日照長,太陽輻射很強,氣溫高,蒸發旺盛。農作物生長也快,農田需水量很大。但由于氣團單一,除局部地區的雷陣雨外,無大片雨區,普遍出現干旱酷暑天氣,故叫“伏旱”。這一季節長江中下游地區午后氣溫一般達33——35℃,個別地方有高達43——45℃的高溫記錄。
伏旱主要發生在中國長江流域及江南地區特別是湖北、湖南、江西、江蘇、安徽等省。在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控制,且少臺風活動時,容易出現嚴重干旱,降水量顯著少于多年平均值的現象。大體上從7月中旬到8月中旬。(伏天從夏至后第3個庚日起,大約在每年7月12日之后的10天里。)
實際上,伏旱并非年年都有,若遇盛夏副熱帶高壓較弱,位置偏南或長江中下游地區有一兩場臺風降雨或時不時有些雷陣雨,就不會出現大范圍伏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