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的含義是什么 有關立春的意義
立春,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又稱“打春”。“立”是“開始”的意思,中國以立春為春季的開始,每年2月4日或5日太陽到達黃經315度時為立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節,立,建始也,立夏秋冬同。
立春是從天文上來劃分的,而在自然界、在人們的心目中,春是溫暖,鳥語花香;春是生長,耕耘播種。在氣候學中,春季是指候(5天為一候)平均氣溫10℃至22℃的時段。時至立春,人們明顯地感覺到白晝長了,太陽暖了。氣溫、日照、降雨,這時常處于一年中的轉折點,趨于上升或增多。小春作物長勢加快,油菜抽苔和小麥拔節時耗水量增加,應該及時澆灌追肥,促進生長。農諺提醒人們:“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覺”大春備耕也開始了。
立春三候
我國古代將立春分為三候,即:一候東風解凍,二候蟄蟲始振,三候魚陟負冰。一候對應的花信為迎春,二候為櫻桃,三候為望春。所謂“一候東風解凍”,說的是東風送暖,大地開始解凍。
而在立春五日后,蟄居的蟲類慢慢在洞中蘇醒,這就是所謂的“二候蟄蟲始振”。再過五日,河里的冰開始融化,魚開始到水面上游動,此時水面上還有沒完全融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魚負著一般浮在水面,這就是“三候魚陟負冰”了。
立春的詩詞
《京中正月七日立春》
【唐代】羅隱
一二三四五六七,萬木生芽是今日。
遠天歸雁拂云飛,近水游魚迸冰出。
詩話:這首詩在首句連用七個數字,表達了盼望立春的喜悅心情。不論是遠方歸來的大雁,又或是冰面上迸出的魚兒,都歡呼著春季的到來。
《立春日晨起對積雪》
【唐代】張九齡
忽對林亭雪,瑤華處處開。
今年迎氣始,昨夜伴春回。
玉潤窗前竹,花繁院里梅。
東郊齋祭所,應見五神來。
詩話:立春之日邂逅積雪,白雪覆梅竹,似玉似花,別有一番滋味。
《春雪》
【唐代】韓愈
新年都未有芳華,二月初驚見草芽。
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
詩話 :人們從二月的草芽中看到春天的身影,但白雪卻等不住了,紛紛揚揚,穿樹飛花,自己裝點出一派春色。
《立春》
【唐代】韋莊
青帝東來日馭遲,暖煙輕逐曉風吹。
罽袍公子樽前覺,錦帳佳人夢里知。
雪圃乍開紅菜甲,彩幡新翦綠楊絲。
殷勤為作宜春曲,題向花箋帖繡楣。
詩話 :春到人間草木先知,春風暖煙輕入夢,開軒飲酒吟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