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了大暑還熱嗎一般大暑過后還要熱多久
過了大暑還熱。因為大暑之后是“秋老虎”,一般發生在每年公歷8月至9月之間,所以起碼9月之后才涼快。
形成秋老虎的原因是控制我國的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秋季逐步南移,但又向北抬,在該高壓控制下晴朗少云,日射強烈,氣溫回升。這種回熱天氣歐洲稱之為“老婦夏”天氣,北美人稱之為“印第安夏”天氣。剛剛立秋。
“秋”包括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入秋后雨水日漸減少,空氣濕度降至低于人們生活所需限度(相對濕度70%)以下,因而天氣干燥,草木漸枯,人自感燥。因燥傷津,傷津而見燥癥。燥是秋的主氣,屬陽邪,其引起的疾病有溫燥(初秋)和涼燥秋老虎(深秋)。
初秋仍有夏的高溫,加上天晴少雨,氣候干燥,此時感染到的燥邪為溫燥,主要傷陰,即損害人體的津液。癥狀是皮膚干燥、眼干裂、舌紅少津、毛發干枯、小便赤黃、大便干結、口鼻咽干、胸痛干咳少痰、痰中帶血絲,甚至發中至高熱。
由于空氣中水分減少,很多與干燥有關的疾病會高發,從中醫角度來講就是“秋燥”,所以不論是健康人還是有慢性疾病的人,在這個時節要多補充水分,多吃“涼”的食物。
“秋老虎”的由來:
清朝道光年代有個叫顧祿的人寫了一本書叫《清嘉錄》,書中在“七月”中關于節氣立秋的描寫如下:“朝立秋,渹颼颼;夜立秋,熱吽吽”。作為蘇州吳縣人的顧祿,他的《清嘉録》對江南民俗、風土人情、節氣農時有很多描寫,這些描寫在整個江南地區都有一定代表性。所以民間據此流傳,以早晨(白天)或者是夜晚立秋來看這一期間涼爽與否,如果是早晨(白天)立秋,天氣就會很涼爽;如果是夜晚立秋,天氣就會熱烘烘的。
從此以后,凡是遇到立秋之后天氣仍然酷熱難耐的,就稱之為“秋老虎”。演變到現在,又有把夜晚立秋稱之為母老虎(母秋),把白天立秋稱之為公老虎(公秋)一說。因為母老虎發威時是很厲害的,連公老虎都躲得遠遠的,所以把夜晚立秋比作母老虎是很貼切的。
氣候特點:
空氣干燥、陽光充足、中午炎熱:“秋老虎”天氣,早晚溫差大,天氣干燥。雖然氣溫較高,但總的來說空氣干燥,陽光充足,早晚不是很熱,不至于熱得喘不過氣來。在秋老虎的日子里,除了夜間能退涼,比酷熱的夏夜使人稍感涼爽外,白天的太陽幾乎與夏日不相上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