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節日的來歷
中華傳統節日多種多樣,是我們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傳統節日的形成過程,是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淀凝聚的過程”。中華傳統節日,是從遠古先民時期發展而來,從這些傳承至今的世俗民風節日里,清晰地記錄著中華民族的“豐富而多彩的社會生活文化內容”。自2008年起,國家法定節假日中,新加了清明、端午、中秋三個傳統節日。
我國傳統節日的有趣來歷
春節
春節,是農歷正月初一,又叫陰歷年,俗稱“過年”。這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春節的歷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按照我國農歷,正月初一古稱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稱年初一,到了民國時期,改用公歷,公歷的一月一日稱為元旦,把農歷的一月一日叫春節。
元宵節
元宵節是中國一個重要的傳統節日。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們對此加以慶祝,也是慶賀新春的延續,因此又稱“上元節”,即農歷正月十五日。在古書中,這一天稱為“上元”,其夜稱“元夜”、“元夕”或“元宵”。而元宵這一名稱一直沿用至今。
清明節
公歷(陽歷)四月五日前后清明節是中國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最適合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
端午節
農歷五月初五日為“端午節”,是中國一個古老的傳統節日。“端午”本名“端五”,端是初的意思。因為人們認為“五月”是惡月,“初五”是惡日,因而避諱“五”,改為“端午”。端午節早在西周初期即有記載,并非為紀念屈原而設立的節日,但是端午節之后的一些習俗受到屈原的影響。
中秋節
中秋節又稱團圓節,因為中秋節的時候家家戶戶都會聚在一起吃月餅、看月亮,一家人團圓在一起,高高興興的。除了吃月餅、看月亮這些習俗,中秋節的時候還有賞桂花、喝桂花酒的習俗,因為八月是桂花盛開的季節。聞著那淡淡的桂花香,喝著桂花酒,整個人都會非常的放松愜意。
中秋節由來是因為秋天是收獲的季節,在古代,農民為了慶祝農作物和各種瓜果的豐收,表達喜悅的心情,就以“中秋”這天作為節日。中秋節也就由此流傳下來。在古代的時候中秋節還會玩花燈,但是現在很少有地方會在中秋節的時候玩花燈了。
臘八節
每年春節的時候我們都會去燒香拜佛,祈求來年能平平安安。其實除了春節的時候,臘八節這天我們也會去拜佛,而且還會煮臘八粥喝,不得不說臘八粥非常的好喝哦,因為它有多種食材熬制而成。臘八節的起源是古時候為了祈求豐收和吉祥,所以那時候會在臘八這一天祭祀祖先和神靈,后來這個節日也就被流傳了下來。
七夕節
七夕節是情侶們約會的節日,也是我國傳統的節日,有些人喜歡過西方的情人節,但是大多數人還是喜歡過中國傳統的情人節。關于七夕節的傳說相信大家都很清楚,那時候牛郎和侄女相戀,但是被王母知道了,兩人被迫分隔兩地,只有到了七夕這一天,喜鵲為他們搭橋,他們才能見一面。不過七夕節的由來是因為古代的乞巧習俗,所以七夕節也叫乞巧節。
寒食節
對于寒食節大家可能不太熟悉,其實這個節日就在清明節的前兩天。在這個節日,只能吃冷食,并且禁止燃放煙花爆竹。寒食節的起源是春秋時期,重耳為了躲避災禍而一直逃亡,介子推一直忠心耿耿地跟在他身邊。甚至在沒有東西吃的時候割股給重耳使用。后來重耳繼位,想請介子推出山,但是他不愿意。為了逼出介子推,重耳命令部下放火燒山,結果燒死了介子推。為了紀念他,重耳把這一天定位寒食節,并且命令大家只能吃冷食。后來這個節日也就從此流傳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