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和春節有什么區別 除夕和春節是什么關系
除夕和春節時間不同,意義不同。
除夕和春節時間不同
除夕是一年的最后一天,臘月三十,春節是一年的第一天,正月初一。
除夕是一年的結束,又叫“大年夜”、“除夕夜”等,除是去處的意思,夕是指夜晚,除夕就有除舊迎新的意思。
除夕和春節意義不同
春節,是一年的開始,俗稱新春、新歲、新禧等,是迎接新的一年。
除夕和春節是什么關系
廣義的春節包括正月和除夕,過年、大年三十、大年夜、除夕都是指同一天。而特定意義的春節指的是大年初一,也就是農歷新年的第一天。
大年夜就是農歷年的最后一天晚上,通常設在臘月三十或二十九,故又稱為大年三十。這一天在古時候稱為“歲除”,又叫“除夕”。除夕這一天,家里家外不但要打掃得干干凈凈,還要貼門神、貼春聯、貼年畫、掛門籠,人們則換上帶喜慶色彩和帶圖案的新衣,往往通宵不眠,俗稱守歲。
春節俗稱“年節”,古稱“元旦”。自漢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年(農歷)正月初一為“歲首”(即“年”),年節的日期由此固定下來。民國開始采用公歷(陽歷)計年,遂稱公歷1月1日為“元旦”,稱農歷正月初一為“春節”。
傳統的、民俗的、真正的“年”,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在“二月二龍抬頭”為收尾,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由于春節與大年緊密連接在一起,再加上時代的需求,所以,慢慢地人們將這兩個傳統節日合二為一了。
春節美食有哪些
一般春節以吃年糕、餃子、糍粑、湯圓、荷包蛋、大肉丸、全魚、美酒、福橘、蘋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肴饌為主;并伴有撣揚塵、洗被褥、備年貨、貼春聯、貼年畫、貼剪紙、貼福字、點蠟燭、點旺火、放鞭炮、守歲、給壓歲錢、拜年、走親戚、上祖墳、逛花市、鬧社火等眾多活動,極盡天倫之樂。如年夜飯,尤為講究:一是全家務必聚齊,因故未回者必須留一座位和一套餐具,體現團圓之意;二是飯食豐盛,重視“口彩”,把年糕叫“步步高”、餃子叫“萬萬順”,酒水叫“長流水”,雞蛋叫“大元寶”,金魚叫“年年有余”;這條魚準看不準吃,名為“看余”,必須留待初一食用.北方無魚的地區,多是刻條木頭魚替代;三是座次有序,多為祖輩居上。孫輩居中,父輩居下,不分男女老幼,都要飲酒。吃飯時關門閉戶,熱鬧盡興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