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萬物皆潔齊而清明,乃天清地明之意。
清明節是在公歷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太陽位于黃經15度,按農歷則是在三月上半月,也就是冬至后的106天。為二十四節氣之第五節氣。
《歷書》:“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因此得名。”清明,乃天清地明之意。清明作為我國傳統節日大約始于周代,距今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淮南子·天文訓》說:“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則清明風至。”在《歲時百間》有這樣的記載:.‘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清明節,又稱掃墳節、鬼節、冥節,與七月十五中元節及十月十五下元節合稱只冥節,都與祭祀鬼神相關。在二十四節氣中,唯有清明既是節氣又是節日。掃墓活動一般是在清明節的前10天或后10天進行。有些地方的掃墓活動時間會有一個月之久。
我國古代將清明分為三候:“一候桐始華;二候田鼠化為鶴;三候虹始見。”意即在這個時節先是白桐花開放,接著喜陰的田鼠不見了,全回到了地下的洞中,然后是雨后的天空可以見到彩虹了。
常言道:“清明斷雪,谷雨斷霜。”清明時節,華南氣候溫暖,春意正濃。我國廣大地區的日均氣溫已升到12℃以上。此時正是桃花初綻,楊柳泛青,暖風拂面,一派明朗清秀景致。
清明節活動掃墓祭祖思先人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我國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祭祖和掃墓的日子。起初,掃墓是在清明的前一天或前三天寒食節的習俗,從唐代開始逐漸合并到了清明,最終成為清明節的習俗。
清明節掃墓祭祖,表達的是人們對先祖的“思時之敬”。其實,掃墓習俗在秦代就有,但不一定是在清明時節,到了唐朝清明掃墓就盛行了。
《清通禮》記載:“歲,寒食及霜降節,拜掃擴瑩,屆期素服詣墓,具酒撰及艾剪草木之器,周服封樹,剪除荊草,故稱掃墓。”掃墓之時,人們要穿上素服,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墳墓周邊的雜草清除干凈,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然后叩頭行禮祭拜。相傳至今,清明節掃墓祭祖,悼念己逝親人的習俗仍是非常重要的事,在全國許多地方仍很盛行。
清明秋千蕩得高
清明節,在民間還有“蕩秋千”的習俗。蕩秋千,最初主要是一種女子玩的游戲,起源很早,南北朝時就已流行,唐代以來更是盛行于大江南北。所以,古代清明節也稱“秋千節”。宋代著名女詞人李清照《點絳唇》詞曾描寫道:u蹂罷秋千,起來情整纖纖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后來蕩秋千不限于女子,成為男女皆宜的游戲。據說蕩秋千可以驅除百病,而且蕩得越高,象征生活過得越美好。
據民俗專家介紹說,“蕩秋千”源于民間勞作。早在原始社會,我們的祖先為了取得食物,常要攀藤上樹,就在勞動中創造了蕩秋千的活動。
清明植樹正當時
上學的時候,每到清明之時,學校都會組織老師和學生們扛上工具,帶上小樹苗到山林郊外去植樹。一直以來,清明植樹就是一種傳統習俗。
清明時節,春陽照臨,細雨飄灑,種下去的小樹苗很快就能成活成長起來。
清明節,在民間也被稱為“植樹節”。有諺語說道:“種樹造林,莫過清明”,可見清明是植樹最佳時節。清明節曾在20世紀初首次被定為植樹節,而中國第一個極力提倡植樹造林的人是革命先驅孫中山先生。早在辛亥革命之前,孫中山先生就上書李鴻章,提出“急興農學,講究樹藝”。辛亥革命勝利后,孫中山制訂了在中國大規模植樹造林的計劃,在不同場合和演講中反復強調植樹造林的重要性。1915年7月31日,北洋政府通過孫中山先生的倡議,正式頒布法令,規定傳統的清明節就是我國的植樹節。
清明踏青放風箏
踏青,又叫春游、探春、尋春。每到清明花草返青之時,男女老少、大人小孩都會在陽光明媚的時候一起去踏青。春季踏青的習俗歷史久遠,相傳在先秦時就已出現,有的也說是在魏晉時期。《晉書》記載,每年春天,人們都要結伴到郊外游春賞景,至唐宋尤盛。《舊唐書》記載:“大歷二年二月壬午,幸昆明池踏青。”由此可見,春游踏青的習俗確實早己流行。到了宋代,踏青的風俗在各地就更為盛行。人們在春游踏青的時候,還會進行蹴鞠、放風箏等各種游戲活動。
放風箏,也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據《詢芻錄》記載:風箏,即紙鳶,又名風鳶。五代時李鄴于宮中做紙鳶,引線采風為對,后于鳶首以竹為笛,風入笛管發出悅耳之聲,好似“箏”鳴,俗稱風箏。起初風箏只限于皇宮貴族的公子佳人玩賞,到宋代以后,才在民間盛行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