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這是一個表征物候的節氣,在每年的公歷4月5日或6日。這天太陽到達黃經15度,正午時用圭表測日影,影長為古尺六尺二寸八分,相當于今天的1.61米。傍晚觀察北斗星的斗柄正指辰的位置,也就是東南向。這個階段一般在農歷三月。又叫辰月、桃月、晚春。
清明的由來相傳,春秋時期晉文公童年流亡在外19年,大臣介之推隨其在外,晉文公饑餓難耐時,介之推割下大腿肉給晉文公充饑,這就是古代有名的“割股奉君”的故事。后來晉文公得勢,封臣賞將,卻未封賞介之推,介之推不計名利地攜母隱居于山西綿山之中。不久有大臣提及介之推,晉文公深感不安,并親自率眾前往綿山尋覓,卻未見其蹤影,為了讓介之推出山,晉文公命令焚山,三日后火熄,見介之推與其母相擁死于老樹下,晉文公萬分悲痛,厚葬了介之推,并將綿山改名介山(因而山西有了“介休”這個地名)。他下令從火燒綿山的那天,即清明前一天開始,全國上下禁煙火三日,家家戶戶吃冷食,并修寺廟以紀之。
清明節拜城隍城隍,古代神話傳說中守護城池的神靈,后為道教所信奉。至遲從唐代起,祭城隍的做法就已相當流行。迎城隍祭厲壇的做法盛行于明清兩朝。厲為無所歸的惡鬼,好禍害百姓,為此官府才設壇加以祭祀。以防民患。厲壇一般建在城北附近,每年清明日、七月望日、十月朔日都要致祭。通常清明日祭祀前三日內,先由地方官員移煤城隍。到祭祀日,將城隍神奉請于厲壇內,讓其南向、無祀鬼神名位奉陪于左右兩側。官方祭厲壇的活動持續到清末才宣告結束。
老北京清明節時有拜“城隍爺”的習俗,就是去城隍廟燒香叩拜求簽還愿問卜。城隍廟在每年的清明節開放時,人們紛紛前往。為天旱求雨、多雨時求晴、出門求平安、有病求康復、為死者祈禱冥福等諸事焚香拜神,那時廟內外異常熱鬧,廟內有戲臺演戲。廟外商品貨什雜陳。據說在民國初時還有“城隍爺”出巡之舉,人們用八抬大轎抬著用藤制的“城隍爺”在城內巡走,各種香會相隨,分別在“城隍爺”后賽演秧歌、高蹺、五虎棍等。邊走邊演,所經街市觀者如潮。
清明思鄉鳥山西洪洞縣有一棵大槐樹,是明代大移民的集合出發點。在華人中廣泛流傳著一句諺語:“問我家鄉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痹诖蠡睒湎?,一種奇特的自然現象令人不解,每到清明前幾天,便有一群比麻雀略大的鳥兒成群結隊地于黃昏前落在大槐樹周圍,白天飛去尋食,夜晚宿于樹上,待清明節過后幾日便不知去向,年年如此,當地人不知道這是什么鳥,就把它們叫做“思鄉鳥”。
鳥亦如此,更何況人呢?六百多年了,第一代、第二代大槐樹已枯死,第三代大槐樹仍枝繁葉茂。侮年清明時節都有官民合辦的“尋根祭祖節”,大槐樹移民后裔不遠萬里趕來燒香祭祖,年復一年。據說大槐樹下移民后裔的小腳趾有一個小瓣,有許多后裔來此聽說后當場脫鞋驗證。面對祖先的功德,每個人都深深緬懷,牢記在心,炎黃子孫割不斷的種族血脈,世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