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清明我國最為隆重的祭祖節日之一,很多人都會這個節日為逝去的親人掃墓上墳,但是清明掃墓祭祖也有一定的講究和禁忌的,那么清明上墳時間有什么講究和忌諱?清明上墳時間的講究和忌諱有哪些?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清明上墳時間有什么講究和忌諱
1、忌諱清明后上墳
農村風俗,從春分到清明節令之間是上墳的時間,但禁忌清明節令后上墳,因為清明過后,祖輩墓門會在清明節那天關閉,后人送再多的東西也無法受用。
2、忌諱墳頭有枝葉雜草
農村俗語說,清明時節添新墳,有后墳頭飄紙錢,無后墳頭草長清。清明節要為祖墳添置新土,清楚枝葉雜草,特別是有樹枝長出的墳頭一定要鏟除,否則樹根纏棺后人必有疾患。
3、忌諱墳塋鼠蟻之穴
農村習俗,清明添墳時候要清除填平鼠蟻之穴,有塌陷的地方也要修整完好,否則會危及后代子孫家業根基。
4、添墳取土禁忌
農村里清明添墳取土有很多禁忌,禁忌取太歲方位土,太歲方位是流年地支所指方位,不取與流年相沖方位土,不取碑前墓后方位土,不取西北方位土,否則會引起對上蒼和先人的不敬。
清明節習俗
1、踏青
中華民族自古就有清明踏青的習俗。踏青古時叫探春、尋春等,即為春日郊游,也稱“踏春”。一般指初春時到郊外散步游玩。踏青這種節令性的民俗活動,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其源泉是遠古農耕祭祀的迎春習俗,這種農耕祭祀的迎春習俗對后世影響深遠。清明節兼具節氣與節日兩大內涵,清明節氣在時間和氣象物候特點上為清明踏青習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條件。清明時節,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時光。人們乃因利趁便,掃墓之余亦一家老少在山鄉野間游樂一番。
2、掃墓祭祖
清明祭祀在清明前后,各地有所差異。清明祭祖,按照習俗,一般在清明節上午出發掃墓。拜清的方式或項目各地有所不同,常見的做法有兩部分內容組成:一是整修墳墓,二是掛燒紙錢、供奉祭品。掃墓時首先整修墳墓,其做法主要是清除雜草,培添新土,然后叩頭行禮祭拜。這種行為一方面可以表達祭祀者對先人的孝敬和關懷,另一方面,在古人的信仰里,祖先的墳墓和子孫后代的興衰福禍有莫大的關系,所以培墓是不可輕忽的一項祭奠內容。所供奉祭品主要是食品,品種各地不同,都是當地人認為的并且按祭祀者的經濟能力能拿得出來的美味佳肴,或合于時令的特色食品。
3、插柳
清明節,中國民間有插柳習俗。清明插柳習俗,其來源普遍存在三種說法。有專家認為,插柳的風俗,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的農事祖師神農氏的。有的地方,人們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預報天氣,古諺有“柳條青,雨蒙蒙;柳條干,晴了天”的說法。楊柳有強大的生命力,俗話說:“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柳條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處處成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