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按照不同的標準分,喀斯特地貌有許多分類,如溫帶喀斯特、熱帶喀斯特、亞熱帶喀斯特、寒帶喀斯特等。有些朋友不清楚喀斯特地貌形成原因是什么?喀斯特地貌的成因是什么?下面是小編精心準備的內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喀斯特地貌形成原因是什么
形成原因是石灰巖地區地下水長期溶蝕的結果。
石灰巖地區被地下水長期溶蝕的結果。石灰巖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鈣,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時發生化學反應生成碳酸氫鈣,后者可溶于水,于是空洞形成并逐步擴大。
地貌的形成是一個長期且漫長的過程,用年代無法全部涵蓋其形成過程,反正自現在人類有史以來就已經是卡斯特地貌了,所以應該是大陸版塊形成以后逐步形成的,估計在地球第四紀冰期,上萬年之前了。
喀斯特地貌因其具有多種多樣的造型地貌,美學價值較高,許多喀斯特景觀地被開發成旅游景點,如云南石林、貴州荔波、重慶武隆、重慶金佛山、貴州施秉、廣西桂林和環江,聯合以“中國南方喀斯特”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
喀斯特溶洞是屏蔽放射性輻射的安全場所,在戰爭時期既可保護國家的重要檔案和物資,又可保護軍民的寶貴生命。以滇黔桂三省的眾多巖洞而言,大則可以容納數萬軍民,小則也可以千計算。
喀斯特地貌的發育過程
喀斯特地貌發育與地下水位關系密切,而后者又隨當地河面或海平面而變化,因此河面或海平面即是喀斯特地貌的侵蝕基面,從另一種意義上說可溶性巖石的底板則是地下喀斯特的基面。喀斯特地貌的演化模式在侵蝕循環學說的影響下,從早期格朗德(A.Grund)、雅庫斯(L.Jakucs)和威廉姆斯(P.W.Williams)的模式,基本為定性3-4階段模式。
如地殼上升后長期穩定,石灰巖致密、層厚且產狀平緩,將首先發育石芽、溶溝、漏斗和落水洞,繼而形成獨立洞穴系統,地下水位高低不一。隨后獨立溶洞逐漸合并為統一系統,地下水位亦趨一致。地下水位之上出現干溶洞、地下水位附近發育地下河,地面成為缺水的蜂窩狀。再后地面蝕低,淺溶洞與地下河因崩塌而露出地表,地下河陸續轉變為地面河,破碎的地面出現溶蝕洼地與峰林。最后,喀斯特盆地不斷蝕低、擴大,地面廣布蝕余堆積物,形態接近準平原,但仍然殘存孤峰。
上述過程只是一種理想過程,僅見于廣西賓陽縣黎塘鎮和貴港市一帶。喀斯特發育過程的實際情況則是地殼運動與氣候變化經常對喀斯特地貌發育發生干擾,以致中緯度地區大量保留多種氣候條件下形成的喀斯特地貌形態,云貴高原新生代熱帶峰林在高原上升后成為一種遺跡。而現代喀斯特地貌,已經改向與其亞熱帶氣候相適應的喀斯特丘陵發展。
世界上喀斯特地貌地區有哪些
中國喀斯特地貌分布廣、面積大。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區的碳酸鹽巖出露地區,面積為91~130萬平方千米。其中以廣西、貴州和云南東部所占的面積最大,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區之一;西藏和北方一些地區也有分布。廣西境內主要是熱帶和亞熱帶喀斯特,貴州、云南、西藏多為高原喀斯特,高山喀斯特多分布在四川、云南和西藏等高海拔地區。
喀斯特地形地貌除了桂林和云南,九寨溝這些舉世聞名的喀斯特地貌以外,在中國的華東地區(包括江西、安徽、江蘇、浙江、福建和上海六省市)。
在中國長江流域的15個省及自治區內,四川省的石灰巖出露面積達128062㎞?,遠遠大于其它地區。
中國東北地區的地質和地理條件不利喀斯特地貌的發育,但那里分布面積達70920㎞?的石灰巖是喀斯特發育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