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進入入伏后,溫度是一直在升高,地面附近的溫度也是一天比一天高了。有些朋友對入伏的相關內容感興趣,那么,大家知道入伏從哪個節氣算起?入伏是從什么節氣開始算?一起來看看。
入伏從哪個節氣算起
從夏至節氣算起,入伏從夏至往后數的第三個庚日開始算起,從夏至日,陽歷6月21日或22日,后第三庚日為初伏。三伏天分初伏、中伏、末伏,共四十天。三伏天出現在小暑和立秋之中,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濕、悶熱的日子。
一般的情況下入伏是在夏至節氣之后,分為初伏、中伏和末伏,一般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的這段時間,是一年當中最熱的時候。每年三伏天入伏的時間不固定,中伏的長短也不相同。
夏至節氣
夏至簡介
夏至,是二十四節氣的第10個節氣。斗指午;太陽黃經90°;于公歷6月21~22日交節。夏至這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北端,幾乎直射北回歸線,此時,北半球各地的白晝時間達到全年最長。對于北回歸線及其以北的地區來說,夏至也是一年中正午太陽高度最高的一天。
夏至是太陽北行的轉折點。夏至過后,太陽直射點開始從北回歸線向南移動,北半球白晝開始逐漸變短。對于我國位于北回歸線以北地區來說,夏至過后,正午太陽高度開始逐日降低;對于我國位于北回歸線以南地區來說,正午太陽高度在夏至過后經南返,太陽再次直射后才開始逐日降低。
氣溫高、濕度大、不時出現雷陣雨,是夏至后的天氣特點。夏至在中夏之位,即午位,午屬陽;夏至雖然陽氣較盛,且白晝最長,但卻未必是一年中最熱的一天,因此時接近地表的熱量仍在積蓄,并沒有達到最多的時候。夏至既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古時也是民間“四時八節”中的一個節日,自古民間有在夏至祭祖的習俗。此外,夏至后,人們普遍會食用清補涼湯、涼茶、酸梅湯等來避暑。
三伏天注意事項
1、西瓜解暑不宜多吃
預防中暑,是大家首先想到的問題。夏季瓜果眾多,特別是西瓜,確能解暑,但不可多食。因其性寒,日常可配些紅糖姜茶以平衡其寒性。可以喝一些西洋參茶。西洋參是夏天最好的補氣藥之一,是參中唯一一個不上火、不傷陰。特別是汗出過多,人覺得很疲憊、心慌的時候,適合用西洋參泡茶飲,對苦夏者很有利。
2、不吃冰飲、雪糕,冷粥祛濕挺好
如果怕熱,可以喝常溫的白開水。如果你能堅持一個三伏天不碰冰飲、雪糕,即使不專門去“冬病夏治”,體內的頑固寒氣也能自己好大半。尤其是一到冬天就特別怕冷、手腳冰涼的親,記住了哦!
3、“冷粥不冰,過伏天”
夏天不宜吃生冷的,但是冷粥來上一碗還是可以的。這個冷粥,不是說加了沙冰的那種,而是經過冷藏之后,恢復到室溫稍帶涼意的粥。
4、吹干頭發再睡
很多人認為,夏天氣溫高可以不吹干、擦干頭發就睡,但實際上這是很不好的習慣!夏天時,人洗澡特別勤。有的人頭發濕漉漉的,就坐在空調屋里,甚至頭發不吹干就睡覺,導致“濕邪”在不知不覺中入侵身體。所以,夏天也要把頭發擦干再入睡。
5、不要對著空調吹
從外面一身汗回來或者在運動后,對著空調使勁吹涼風,濕氣會借機順著張開的汗毛孔進入人體。現在冬天很少見到真正著涼感冒的病人,夏天反而比比皆是,就是因為用空調導致汗液揮發不出來淤積體內。
6、納涼熬夜是大忌
很多人喜歡熬夜,從中醫角度來說,睡眠不足就是脾虛的癥狀,表明體內濕氣過重。三伏這幾天應該要補一個午覺,30~60分鐘都可以。過了1個小時的午覺,就會影響晚上的睡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