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在日常生活中,大家常常會聽到一些專有名詞,如大湖效應、蝴蝶效應、墨菲定律等等。有些朋友對大湖效應的相關知識不清楚,所以想來了解下大湖效應是什么意思?大湖效應形成的條件是什么?一起來看看
大湖效應是什么意思
大湖效應的意思是冷空氣遇到大面積未結冰的水面(通常是湖泊)從中得到水蒸汽和熱能,然后在向風的湖岸形成降水的現象,通常是以雪的形式出現。大湖效應”從定義來看是一種加劇大氣降水的現象,一般來說要讓大氣產生降水,需要兩個條件,一是空氣中含有大量水汽,二是要通過空氣運動讓空氣中的水汽冷卻凝結,從而產生降水。而冬季來自高緯度的冷空氣,往往空氣中含有的水汽量較少,從而產生的降雪量也不大。
這情形以在美國東北部的五大湖地區沿岸的降雪最為著名。其他水域,如某些海和湖也會產生大湖效應,產生面積較小的雪帶。比如美國東海岸的雪帶,冬季,以魁北克為中心的高壓區使大氣順時針環繞流動,使極地氣團向南經大西洋到達北美海岸,其間穿越墨西哥灣暖流溫暖水域,為美國東海岸帶來降雪。雪雖是大西洋而非湖泊帶來,也被稱為大湖效應降雪。美國猶他州的大鹽湖,加拿大的哈德遜灣和圣勞倫斯灣都會產生大湖效應暴風雪。
以五大湖地區為例。在秋天到來時,五大湖區逐漸變冷,但冬季不會完全封凍。冬季氣團主要從西向東穿越北美洲。當陸地將夏季吸收的熱輻射掉,大陸氣團變得很冷,極地氣團南下到大陸上空,當氣團經過湖面時,溫度極低的空氣與相對溫暖的水面接觸,氣團下部溫度升高,水汽進入氣團。冷氣團下部是一層溫暖潮濕的大氣。
寒冷、密度較大的冷氣團下沉,使暖空氣上升,溫度降低,水汽凝結,空氣不太穩定,云開始形成,一般為層云,層積云或大片積云。一般冷氣團在五大湖區上空行進一半時,就會形成云,并隨氣流向東漂移。之后,大氣再次來到寒冷的大陸上空,與地面的接觸減慢了大氣的移動,從湖面飄過來的大氣不斷在沿岸聚集,暖氣團不斷上升,云層加厚,開始降水,由于下層空氣溫度很低,水汽以雪的形式降落下來。
中國的“大湖效應”
2005年12月4日山東威海暴風雪。在中國,大湖效應降雪通常被稱作冷流降雪。中國只有在山東半島北部的一小部分地區會有大湖效應降雪,并且效應比以上這些地方都要弱,但山東半島的丘陵地形抬升作用會使其北部沿海降雪加強,甚至引發暴風雪。2005年12月4日~21日,連續多場暴風雪襲擊了山東半島北部的威海和煙臺,其中威海在幾次暴風雪中總降水量近100毫米,積雪49厘米,導致交通幾近癱瘓。
歐洲與亞洲的大湖效應
因為大湖效應的緣故,其他任何大陸都無法同北美洲東部的雪帶相匹敵,因為沒有任何大洲擁有像五大湖區這樣處于絕佳位置的水域。 這并不是說,歐洲與亞洲就沒有大湖效應。每年秋天,西伯利亞氣溫下降時,寒冷密度較大的冷空氣下沉,產生了大面積的冷高壓。大氣從冷高壓向外移動,穿過俄羅斯的拉多加湖,向西穿過芬蘭灣、波羅的海,寒冷的大氣與較為溫暖的海水相互接觸,獲得了水蒸氣,到達瑞典東岸時,這些潮濕,相對比較溫暖的大氣在穿越海岸后開始冷卻,在該國東南部形成降雪。
西伯利亞冷空氣向東流動,遠離冬季高壓中心,穿過蒙古高原和戈壁沙漠,給中國北方帶來了干冷的天氣。冷空氣穿越海岸,在北部集結了來自日本海的水汽,在到達日本的本州和北海道的西海岸時,溫暖的黑潮暖流,使海水溫度升高,大氣相對比較潮濕溫暖。當大氣穿越日本海岸時,被迫繞過高山,沿海島西側前行,并開始降雪。 往南,西伯利亞冷空氣穿越黃海,獲得水汽,在朝鮮半島西部和山東半島北部聚集下來,形成降雪,由于冷空氣穿越黃海水面的距離比日本海要短,效應相對弱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