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黃金家族,大家應該不大清楚,不過聽這個名字就知道這個家族十分的厲害,就像海賊王劇場版的黃金城似的,應該也十分的富裕。它就是把我們中國擴張到歐洲的成吉思汗的家族。本期歷史故事,講講黃金家族。
眾所周知,成吉思汗死后,蒙古分為窩闊臺、欽察、察合臺、伊利四大汗國,但這四大汗國都奉成吉思汗指定的繼承人——窩闊臺為正宗,因成吉思汗生前,曾召集統帥蒙古諸宗王舉行會議,會議中諸王都發誓說:“只要是從窩闊臺合罕子孫中出來的,哪怕是一塊肉,我們仍要接受他為汗。”
但好景不長,由于拔都的支持,致使貴由死后,汗位由托雷的長子蒙哥而非窩闊臺的子孫繼承,導致黃金家族產生了裂痕——這直接導致了后來忽必烈與阿里不哥的正朔之爭,引發了席卷四個蒙古汗國的內戰,這是黃金家族的第一次分裂。不過時隔不久,因窩闊臺的孫子海都(阿里不哥派系主要支持者)死后,窩闊臺汗國滅亡,致使忽必烈占據了上風。后來,欽察、察合臺、伊利三大汗國全部承認忽必烈的孫子元武宗海山的蒙古大汗地位,黃金家族又開始有了正朔——忽必烈一系成為成吉思汗后裔中的最高、最正嫡傳。
由于忽必烈一系封地和主要活動地帶在我國的內蒙古自治區,因此這也成了網上觀點的主要論據——他們認為內蒙古人才是黃金家族正宗嫡傳和繼承了成吉思汗法統的人。但這一說法,筆者認為有忽略北元歷史的嫌疑。
歷史上,北元自元順帝以后,確實長期處于實質性分裂的狀態,但自達延汗重新統一漠南漠北的蒙古諸部之后,結束了北元的長期分裂狀況——而對于內、外蒙的正朔之爭,最關鍵的一點是達延汗是忽必烈的后裔。
但達延汗享壽不高,據歷史記載是正值壯年(40多歲)就死了,身后留下11個兒子。達延汗實行分封制,將蒙古草原分為6萬戶,6萬戶又分左右翼,按坐北朝南的朝向,左翼在東部,右翼在西部,左翼地位高于右翼。達延汗將6萬戶分給子孫們統治,達延汗的嫡長子一脈,直轄左翼萬戶之一察哈爾萬戶,其他5個萬戶歸其他子孫——也許在達延汗看來,都是兒子,要一碗水端平,但這也導致了黃金家族另一次分裂——因為他的繼任者,只不過是察哈爾萬戶長,并無絕對實力讓另外5個萬戶長臣服。
明朝后期,位于右翼土默特萬戶實力不斷增強,土默特萬戶的俺答汗恃強不斷欺凌察哈爾汗,迫使察哈爾部不斷向東遷徙,使俺答汗得以占據了內、外蒙古最富庶的河套,并定都于呼和浩特,以順義王的名義接受了明朝冊封,成為了事實上蒙古諸部之主。而察哈爾部的東遷,成為了后來蒙古諸部與后金(清)沖突的一個伏筆,北元末代察哈爾林丹汗,在與皇太極的交戰中敗走青海,致使蒙古諸部最終被后金征服。
達延汗分封的6萬戶領地,只有一個萬戶在外蒙,即屬于左翼喀爾喀部,故外蒙古也被稱為喀爾喀蒙古。《黃金史綱》稱,“察哈爾萬戶是利劍的鋒刃,是藍甲的邊側;喀爾喀萬戶居杭愛汗山,如同歸來的哨兵與生命的后盾;烏梁海萬戶以野驢、野獸為食物,以短耳之旱獺果腹,為強梁之魁首,為井渠之開鑿者。”其中察哈爾、喀爾喀、烏梁海(亦稱兀良哈)即為達延汗所封的三個左翼萬戶——由此看喀爾喀部的領地仍被北元視為最基本的領地,因為其是“歸來的哨兵與生命的后盾”。
喀爾喀下轄12旗,達延汗的第5子管南部5個旗,第11子(《黃金史綱》說是第8子,這里采用《蒙古源流》的說法)管北方7個旗。清入關之前,南5旗喀爾喀蒙古在林丹汗戰敗之后便臣服于清。而北方7個旗(分為扎薩克圖、土謝圖、車臣三大部,后被雍正帝將三音諾顏部獨立出來,最終形成四部),則在清入關后臣服于康熙帝,以對抗準噶爾王噶爾丹的軍事壓力。歷史上,由于北喀爾喀歸順清較晚,被康熙帝劃分為一個單獨的地理單元——外蒙古來管理,這也是如今內、外蒙古說法的由來。
從黃金家族的血脈傳承上看,內、外蒙的王室都是達延汗的子孫,都屬于黃金家族傳承。不過,外蒙古(喀爾喀蒙古)是達延汗第11子的后裔,而內蒙的察哈爾部是達延汗長子的后裔——所以外蒙王室地位相對于內蒙王室而言,是偏低的不假,但如果說外蒙古非黃金家族的血脈傳承,恐怕有失偏頗。
不過,今天的外蒙古也并非全部由喀爾喀蒙古人組成。清朝時代,朝廷為加強對喀爾喀的統治,曾不斷向喀爾喀蒙古遷移包括衛拉特蒙古的其他臣服較早的蒙古部落,康熙帝剿滅葛爾丹后還將附屬準噶爾的輝特部安置在這里。又土爾扈特部東歸后(電影《東歸英雄傳》描述的就是土爾扈特部回到故土的歷史),乾隆帝將其分別安置在新疆和喀爾喀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