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立夏是夏天的第一個節氣,很多人認為立夏是夏天的開始。首先,夏天的定義有很多種,從節氣上來講,立夏是夏天開始的意思,所以立夏自然是夏天的第一天,但如果從氣候上來說,就不一定是了。
立夏是夏天的第一天嗎
從天文意義來講,立夏是夏天的第一天,是夏天的開始,但從氣候來講,立夏很多地方還沒有入夏。在我國現代氣候學(候平均氣溫)意義上講:連續五天平均溫度超過22度算作夏季,直到五天平均溫度低于22度算作秋季。
氣候特點:炎暑將臨,雷雨增多
立夏時節我國南北的氣溫差異較大,而且同一地區波動頻繁。全國大部分地區平均氣溫在18~20℃上下。
立夏,江南正式進入雨季,雨量和雨日都明顯增多,連綿的陰雨不僅導致作物的濕害,還會引起多種病害的流行。要及時采取必要的降濕措施,并配合藥劑防治,以保全苗、爭壯苗。
華北、西北等地氣溫回升很快,但降水仍然不多,大氣干燥和土壤干旱常嚴重影響農作物的正常生長,尤其是小麥灌漿乳熟前后的干熱風更是導致減產的重要災害性天氣。因此,要適時灌水,采取有效措施抗旱防災。
立夏如何養生?
養心神:增靜減怒
自然界的四時陰陽消長變化,與人體五臟功能活動相互通應。夏與心相通,心陽在夏季最為旺盛,功能最強。立夏后的高溫容易引起情緒焦躁,導致心火過旺,引發各種疾病。特別是老年人,受情緒起伏及氣候外感因素的影響,發生心律失常、血壓升高的情況并不少見。因此,立夏后養心是第一要務。養心要做到“戒躁戒怒”,靜養身心,保持內心安靜、情志開懷,以降心火。
調飲食:適度“吃苦”
各地的立夏飯不盡相同,有些地方是烏飯樹葉做的烏米飯,微甜;有些則是糯米、豌豆、筍絲、咸菜、火腿肉一起,口味是咸的,但有些膩。“天氣轉為炎熱,飲食要注意清淡,本身糯米是不易消化的食物,所以立夏飯不建議多吃。
飲食上,要把握“春夏養陽”的原則,選擇溫補陽氣、有辛味生發的食物,如生姜、韭菜、大蒜、芥末等;還可選擇祛濕的食物如淮山藥、芡實、赤小豆等,以去除身體內濕氣。注意補充蛋白質,可選擇魚類、肉類,可以多吃豆類,選擇深色蔬菜補充維生素。要少吃生食,少喝清涼飲料,多吃甜食少吃酸食,避免寒涼傷陽氣,同時用甜食養脾氣,達到祛濕養脾的目的。“夏季可以適當補充苦味蔬菜,如苦瓜、苦菜、苦瓜葉等,用帶苦味的食物養心清熱。”
改作息:早睡早起
立夏之后,晝長夜短,天亮得早而黑得晚。在自然界陽盛陰虛的氣候變化下,人們可較春天稍晚點睡覺,但不建議在子時(即晚上11點)之后睡覺,以順應陰氣的不足;早上應早點起床,以適應陽氣的充盈與盛實。
巧運動:多去戶外
立夏到來,順應自然陽氣的發散狀態,人應該適當增加活動,運動有助于激發陽氣,外達氣血,適當的排汗是人體排出不慎所受之寒邪的有效途徑。因此,夏天保健要多增加室外活動,要適當曬曬太陽,不要怕出汗。當然,如果稍動則大汗的人,則要防止劇烈運動而大汗導致的傷津耗氣,所以多汗的人可選擇慢節奏的有氧運動,如散步、慢跑、練八段錦、打太極拳或做瑜伽拉伸。
勿貪涼:防傷陽氣
民間有“沒過五月五,不要收被褥”之說,意思是沒有到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家里的棉被不要隨便收藏起來。這是因為在端午節前,天氣沒有規律,有時白天十分炎熱,到了晚上卻氣溫突然下降,被凍醒,這些情況下稍不留意就容易受涼。
立夏后人體心陽漸趨旺盛,體內陽氣漸趨于外,此時可適當進食姜蔥等辛溫之物有助于人體陽氣升發。但由于氣溫漸高,到處充斥著冰鎮食品,很多人習慣于拿冰鎮飲料來解熱,殊不知,貪得一時之快,落下終身病根的事情,臨床隨處可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