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是我國古代文人最好的時期,但重文輕武也導致宋朝積弱,以至于面對外敵的時候接連受挫,簽訂了不少不公平條約,其中就有著名的澶淵之盟,那么本期民族文化就帶大家了解一下,澶淵之盟具體是指什么吧。
澶淵之盟是什么意思
澶淵之盟是北宋和遼國,在經過二十五年的戰爭后締結的盟約。
澶淵之盟的具體內容
公元1004年秋(宋真宗景德元年),遼國蕭太后與遼圣宗,親率大軍南下深入宋境。有的大臣主張避敵南逃,宋真宗也想南逃,因宰相寇準的力勸,才至澶州督戰。宋軍堅守遼軍背后的城鎮,又在澶州(河南濮陽)城下以八牛弩射殺遼將蕭撻覽(一作凜)。
但遼國由于自身原因,很早就通過降遼舊將王繼忠與北宋朝廷暗通關節。宋真宗也贊同議和,派曹利用前往遼營談判,于十二月間(1005年1月)與遼訂立和約:遼宋約為兄弟之國,宋每年送給遼歲幣銀10萬兩、絹20萬匹,宋遼以白溝河為邊界。因澶州(河南濮陽)在宋朝亦稱澶淵郡,故史稱“澶淵之盟”。
澶淵之盟的影響
積極
一、結束了宋遼之間長達二十五年的戰爭,“生育繁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白發長者),不識干戈”,此后宋遼邊境長期處于相對和平的狀態。
二、宋朝節省了巨額戰爭開支,歲幣(30萬)的支出不及用兵的費用(3000萬)百分之一,避免了重兵長年戍邊的造成的過量徭役和朝廷賦稅壓力,以極少的代價換取了戰爭所難以獲取的效果。
三、促進了宋遼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有利于中華民族的經濟發展、文化繁榮、民族融合。
消極
一、澶淵之盟之后,宋朝真宗、仁宗、英宗三朝“忘戰去兵”,禁軍河北軍和京師軍“武備皆廢”,只剩下陜西軍可用;馬知節、曹瑋、王德用等武臣被排擠,文臣掌握了西府的支配權,王欽若和陳堯叟深獲寵幸,以至于導致慶歷增幣。
二、同時,百余年沒有發生大的戰爭直接導致宋、遼雙方兵備松弛,后皆為女真建立的金國擊敗。遼國殘余勢力只得西遷,在西域建立西遼茍延殘喘。宋朝也失去淮河以北大量土地,被迫向金國稱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