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子是中國特有的美食,粽子的味道和形狀都十分的豐富,在不同的地區有著各種各樣口味的粽子,像是山西的黃米粽,寧波的堿水粽,廣東的咸肉粽等等,還有商家創新發明出了螺螄粉口味的粽子,不過粽子這么好吃,卻很少有人知道吃粽子到底是為了紀念誰。
吃粽子的由來
民間傳說在楚國詩人屈原自投汨羅江身亡之后,楚國的百姓們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只,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大家爭先恐后,這后來成了賽龍舟的來歷。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人們見后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還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后來人們為了怕飯團被魚蝦快速吃完,又想出了用楝樹葉、葦葉包裹飯團,外纏彩絲的做法。就這樣,以后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為的是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粽子的記載
粽子的歷史悠久,歷朝歷代的詩人們對于粽子也是評價頗多,杜甫有詩曰“蒸裹如千室,糕糖幸一拌。”注言:“夔俗以蒸裹為節物。”蘇軾《分類東坡詩》有:“水餅既懷鄉,飯筒仍愍楚。”陸游《劍南詩稿》有:“白白餐筒美,青青米果新。”陸游自注:“蜀人名粽為餐筒。”《南齊書·虞驚傳》:“世祖幸芳林園,就驚求扁米糊,驚獻X及雜肴數十輿。”制粽子之法,古代初用菰葉裹黏黍,以淳濃灰汁煮成。后多用箬葉裹米,經煮或蒸而成。
愛國詩人屈原
屈原在中國文學史上有著重要的意義,大家熟悉的楚辭大部分就是屈原的創作,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楚辭”的創立者和代表作家,開辟了“香草美人”的傳統,被譽為“楚辭之祖”,楚國有名的辭賦家宋玉、唐勒、景差都受到屈原的影響。屈原作品的出現,標志著中國詩歌進入了一個由大雅歌唱到浪漫獨創的新時代,其主要作品有《離騷》《九歌》《九章》《天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