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節日小年馬上就要到啦,農歷的小年一到再過幾天就是除夕了。在時間上來看南方小年和北方小年并不是同一天。這是和風俗習慣和有關系的。為什么北方小年比南方早一天 南北方小年的區別是什么。
小年是哪一天?
在臘月二十三這天,北方人為了過小年忙著包餃子、吃糖瓜、祭灶王,南方的朋友卻發表了不同意見——臘月二十四才是小年啊!
由于地域不同,風俗傳統不同,全國各地過小年的日子也不相同。
南方大部分地區:臘月二十四——“民間傳統小年”
宋朝時期,就有“臘月二十四過小年”的習俗,“古傳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現如今南方大部分地區,仍然保持著臘月二十四這天過小年的古老傳統。
北方大部分地區:臘月二十三——“北方小年”
從清朝雍正年間開始,臘月二十三增加了舉行祭祀大典的儀式,為了“節省開支”,皇帝在這一天同時祭拜灶神。自此以后,王族、貝勒隨之效仿,于臘月二十三祭灶,從此有了官、民在不同日子過小年的分野。受官方影響,如今北方大部分地區的小年多為臘月二十三。
江浙滬地區:除夕前一夜——“小年夜”
江浙滬地區習慣稱除夕為“大年夜”,與其對應,除夕前一晚則被稱為“小年夜”。同屬江浙滬地區的南京,小年則是和元宵節在同一天。
四川、貴州部分地區:除夕夜過小年
在我國西南的部分地區,人們會在除夕夜過小年,他們的大年則多在正月十四或正月十五。
南、北方小年為何相差一天?
在清朝時,每年的臘月二十三,皇家要舉行隆重的祭天大典,據說是為了節省開支,所以順便把晚一天的灶王爺一塊兒祭拜了,于是便有了“官辭三、民辭四”的諺語。你看皇家的腦回路就是與眾不同,自己生活一個勁兒鋪張浪費,到祭祀時反倒節約起來了。
清朝政治文化中心北移,所以北方地區受到皇家影響比較重,漸漸地老百姓也開始效仿皇家,把小年的正日子提前了一天,就是臘月二十三。
而南方受到皇家影響較小,所以至今大部分南方地區,依然保持著臘月二十四過小年的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