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性格孤僻冷漠 有句話說的確有幾分道理,父母的三分脾氣,會給孩子帶來七分的傷害。父母經常性的打孩子,會讓孩子的性格變得孤僻冷漠。小學同學玲玲,在她五歲的時候,就經常挨父母的打。導致玲玲成了同學當中的異類,玲玲隔三差五的帶傷上學。
有次在下課的時候,有一只受傷的啄木鳥飛到了玲玲的課桌上,玲玲看到腿上正在滴血的小啄木鳥,沒有一絲憐憫之心,直接將小啄木鳥丟到了地上。旁邊的同學們看到受傷的小啄木鳥后,就趕緊的圍成一團,開始給小啄木鳥包扎傷口。玲玲的冷漠毫無同情心的做法,讓同學們很是氣憤。
這是因為玲玲經常性的挨打,導致玲玲的性格開始變得孤僻冷漠。玲玲現在嫁到了距離父母不遠的縣城,有次,玲玲的父母冒著大雪為玲玲送來老家種的紅薯,玲玲看到被凍得瑟瑟發抖的父母后,就直接丟出了一句,把紅薯放到門口吧,我還要上班,你們回家吧。
2不孝順父母 老話說,父慈悲,兒孝順。我國著名的大導演李安,曾說過一句話,我認為孝順是一種過時的教育觀念。并且,李安導演還說,我從不教育孩子去孝順,而只會教育孩子什么是愛。有很多的父母普遍認為,孩子對自己的想法和教育不服從,不執行就是一種不孝順的行為,就會動手打孩子。
這種強迫性的教育孩子孝順自己,服從自己。既是對孩子的一種不尊重,不平等的教育,又是對孩子精神上的一種壓迫和束縛。這種想要通過打孩子,在老了之后希望得到孩子為自己養老送終的目的,是不太現實的一種做法。
當孩子從小到大都受到父母的壓迫式的教育后,長大后就會想要逃離父母的控制。當孩子工作成家后,可能就會常年不回家,甚至,電話也不會給父母打一個。父母跟孩子見一面都很困難,更談何孝順父母呢?
3報復心強 棍棒底下未必出孝子。老家的一個孩子從小就比較調皮,經常被父母打,直到男孩讀中學后,依然經常性的被父母拿著棍子,滿大街的追著打。導致,這個男孩,在成年后,經常與父母發生沖突。當父母對自己的想法和做法提出異議的時候,或者當自己的行動得到父母的阻止或者制止的時候,男孩就會動手打父母。
父母經常被男孩追趕到大街上,男孩一邊拿著棍子追一邊說,我小時候,你們就是這么對我的,現在都還給你們。當父母經常性的打孩子后,就會激起孩子內心的報復欲望,導致孩子產生報復心理。
4有暴力傾向 孩子們在小的時候具有很強的模仿能力。比如,當父母經常性的打孩子時,孩子就會學會動手打人。同時,在無形中也就教會孩子在遇到問題或者困難的時候,靠動手打人來解決問題和處理事情,在孩子的心里種下了暴力的種子。
我們常說,人之初,性本善。每個孩子在小的時候都擁有一顆善良天真的心。但是,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采用錯誤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導致孩子產生暴力傾向,或者導致孩子偏離人生的軌跡。就像蒙特梭利說的那樣,每一種性格上的缺陷,都是由于兒童在早起受到了某種錯誤的教育和對待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