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仔戲是什么呢?想必大多數閩南人對歌仔戲并不陌生,因為它是福建省閩南方言的一種漢族戲曲,它也是中國戲曲劇種中唯一誕生于臺灣的劇種。那么,你想知道它的來歷嗎?它又有什么神秘故事呢?那就和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廈門文化吧!
文化是什么?沒有一個人可以給文化下一個定義。是文字?藝術?誰也說不清。
每一種文化的產生,并不是必然的,它是人類在生活勞動中與環境,背景,時代慢慢融合,逐漸形成的。甚至文化并不是人們特意創造,而是在一個逐漸的過程中漸漸凝聚起,具有生活,背景,地域特色。因而每一種文化都有適合她自己的領域。
歲月滄桑,廈門戲曲從昨天走向今天,經歷了許多曲折,漸漸深深地在這片美麗的土地上扎了根,成為民間生活中不可獲缺的一部分。其中歌仔戲在其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
歌仔戲又名鄉劇, 是閩南地方代表性劇種。1662年大批閩南人隨同民族英雄鄭成功移居臺灣,帶去了“龍溪錦歌”、“安溪采茶”和“同安車鼓”等民間音樂藝術,出現了“歌仔館”。明末清初,受梨園戲、高甲戲和京劇等劇種影響,逐漸形成獨特的表演藝術“歌仔戲”,先在臺灣流行,1928年后傳回閩南,經民間藝人的改革創新,再取名“鄉劇”。這種戲曲唱詞通俗樸實,唱腔活潑動聽,深受群眾喜愛。廈門歌仔戲劇團的名劇《梁山伯與祝英臺》被稱為中國的《羅密歐與朱麗葉》,曾由香港長城電影制片廠攝制成影片發行東南亞,其它劇目如《火燒樓》、《五女拜壽》、《殺豬狀元》、《啞女告狀》、《白蛇傳》、《真假太子》等也已制成電視戲曲片。
一、產生
歌仔戲流傳于臺灣,福建閩南及東南亞閩語系華僑聚居地。50年代初,大陸將歌仔戲命名為薌劇。80年代初,廈門恢復原來的名稱歌仔戲。
提到歌仔戲,大多數人只知道她起源于臺灣,但事實上她的根卻在閩南。歌仔戲的基礎本是廈門藝術較為重要一部分的“歌仔”。
歌仔,是一種說唱音樂,流行于廈門、龍溪等地。漳州稱之為錦歌,臺灣及廈門稱之為歌仔。歌仔語言生動,平仄押韻,地方色彩濃厚,朗朗上口,通俗易懂。加上演唱內容都是群眾熟悉或與現實生活有關的故事,反映群眾的思想感情,樸素動聽,所以很受群眾喜愛。
歌仔的來源,至今還未發現有明確的文字記載。但在清朝時期,廈門的歌仔已經相當盛行了,清末至20世紀30年代,是廈門歌仔的鼎盛時期。
據《中國戲曲志·福建卷》記載,明末清初,民族英雄鄭成功率領福建子弟兵東渡收復臺灣,從而把流傳“錦歌”“車弄鼓”等民間藝術帶到臺灣,并與當地名歌小調相結合,在臺北等地的農村、漁區廣泛流行,出現了坐唱形式的“歌仔館”……
鄭成功部隊把歌仔帶到了臺灣,并且隨著大量的福建閩南移民遷徙到臺灣,歌仔在明末清初流傳到臺灣,在長時間的流傳過程中,吸收了當地的民歌,融合了閩南民間歌舞車鼓以及其他民間藝術的成分,到20世紀初,形成歌仔戲。
而又由于早期歌仔戲是在廣場或寺廟平地隨便演出,所以又被稱為“落地掃”。落地掃是歌仔戲最簡單、最原始的演出形態。
二、傳入
雖然歌仔戲的基礎歌仔是由閩南地區傳入臺灣,但歌仔戲的形成確是在臺灣。因而也開啟了歌仔戲的新的傳播旅程。
廈門與臺灣一衣帶水,相互遙望。當初許多閩南人就從這里起航,懷著眷戀、帶著悲傷,漂泊到臺灣。他們在臺灣拓荒扎根,繁衍生息,播種著同源的文明。在渡臺的悲歌中,海峽緊緊地接連成一條思念線,兩岸人來來往往,廈門成了閩臺出入的重要門戶。外來人口的增加,使廈門成為各地文化的交匯地,成為閩南文化的中心,各種民間藝術也都匯集而來,產生于臺灣的歌仔戲,也在20年代中期傳入廈門。
當初那么多種藝術文化的匯集,在海浪的潮打下,都漸漸消散,淡去。然而,歌仔戲卻流傳至今。看歌仔戲的產生與傳播,是兩岸共同文化的結晶。海峽兩岸本就是文化同源,血脈同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