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劇是我國歷史中的一種傳統的文化,也是一種民間藝術形式。隨著歷史的發展,很多中國傳統的文化精粹被人們所忽視,戲劇也是其中之一。現代人喜歡傳統戲劇的人已經越來越少,戲劇出現在人們視線中的機會也越來越少了。那么,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屬于臺灣文化的戲劇藝術。
臺灣戲劇起始于清朝,大體而言,18世紀之前以南管戲為代表,18世紀后,北管戲將之取代。臺灣日治時期,南北管戲曲仍繼續盛行,也產生歌仔戲、客家大戲、新劇及布袋戲等新戲種。1950年代之后,除歌仔戲及布袋戲仍維持一定盛況外,其余臺灣傳統劇種發展都漸趨沒落。直至今,臺灣戲劇幾乎以現代戲劇為大宗。
現代戲劇
1980年代為臺灣現代戲劇的突破瓶頸期,不過因為種種因素,成為臺灣戲劇主流的臺灣現代劇至今仍有違常態地并沒有通俗的基礎,至今在臺灣,仍沒有“進劇場看現代戲劇”的普遍社會現象。若再細分,今臺灣戲劇的根基時發展于1986年~1996年。在此十年,臺灣現代戲劇創作不但開始使用影音記錄立于流傳,也讓臺灣現代戲劇從小眾發展為大眾,從公議題辯論邁入自我省思的重要時期。
而其中,又以賴聲川、金士杰、李立群、閻鴻亞、黎煥雄、劉守曜、田啟元、魏瑛娟、符宏征、王榮裕、彭雅玲、王嘉明、李小平、林啟星、王小棣、呂柏伸、陳姿仰、許瑞芳、傅裕惠、李國修等人或演或導的成績最令人矚目。
布袋戲
1980年代后期,由于臺灣政府大幅解除國外媒體限制,臺灣傳統布袋戲發展漸漸受到臺灣境外傳入的娛樂文化影響,外臺戲的野臺戲戲團數量從全盛的千余團萎縮到三百余團,其中且多為非實際演出的掛名劇團。因為觀眾減少,就連有專屬后場之布袋戲團演出機會也銳減,營運上更多為赤字。雖然如此,但仍有些有心人以學校社團等形式經營,努力保存傳統布袋戲文化,其中李天祿與鐘任壁等傳統布袋戲藝師為此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歌仔戲
歌仔戲(發音:歌子戲),是20世紀初葉發源于臺灣的傳統戲曲,中國亦稱之為薌劇。歌仔戲以摻雜文言的閩南語為主,讓社會大眾也能接觸文雅詞匯或忠孝節義故事,成為早期臺灣社會重要娛樂活動之一。歌仔戲的雛形為宜蘭地區的落地掃,吸收車鼓陣等元素,慢慢發展成小戲。而后又學習高甲戲、北管戲、京劇等各類大戲逐漸具備完整的戲曲形式。
經歷日治時期皇民化運動及國民政府來臺后推行國語運動壓縮、扭曲了表演形式與空間,在歷代藝人的努力傳承下,在臺灣本土化運動的推波助瀾下,歌仔戲重新獲得發展的動力。